日常生活审美化45.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常生活审美化45

日常生活审美化 1、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2、你怎么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由英国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 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 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国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 事件回顾 2001年。国内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南京的周宪和北京的陶东风。前者从视觉文化转向的角度切入问题,后者则从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角度进入问题。 消费社会时代“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其显著的特征乃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美化,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能否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日常生活的美学化阶段?这个阶段和艺术与生活保持距离的文化是否有本质的不同?”带着探讨的疑问,作者引入了后来被论者频繁提及的德国人韦尔施(周译威尔什)及英国人费瑟斯通的概念,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并暂时将其译为“美学化”。 2001年《哲学研究》(第10期)《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 当代社会与文化的突出变化是“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文艺学必须正视审美泛化的事实,紧密关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及时调整、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001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与《文学评论》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学建设”,陶东风发言。 在2002年第一期《浙江社会科学》上,陶东风发表《日常社会的审美化与文艺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明确地将韦尔施(陶译维尔什)的概念翻译为“审美化”,重申了上述学科改革思想,并特别强调对文艺学进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2002年5月,由陆扬和张岩冰合译的韦尔施《重构美学》出版,更多的人接触到这一问题,争论的队伍立刻壮大起来。 2003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由首都师范大学和《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召开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文艺争鸣》 2003年第六期推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反对方 姜文振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也许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但它不是当下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全部美学现实—城市平民的低工资、低收入,进城干活的民工拿不到应得的报酬,多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都使得这些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广大人群辛苦地徘徊于贫困的边缘,哪里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去‘审美化’自己的‘日常生活’?……将定位于‘城市居民’(准确地说,是城市中产以上阶层)的都市消费文化描述成‘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想象成‘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颇有些粉饰现实的味道。” 赵勇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韦尔施等人对西方当下社会形态特征的指认,但是“陶东风等学者借用这一概念来指称中国当下的现实时,却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清理和鉴定,于是,这个事实判断的背后就遗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地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从价值判断的层面上看,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的深层含义其实就是对现实的粉饰和装饰”。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古时候,中国的仕宦之家,衣美裘,吃美食,盖房子要有后花园,工作之余琴、棋、书、画不离手,等等,这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吗?谁喜欢这个话题,谁肯花精力去研究它,完全是可以的。为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突然之间,会成为一个话题或问题呢?大概几个月前,首都师大文艺学学科点前后召开了两次“文艺学学科反思”会议,提出文艺学研究对象的“扩容”问题, 有的青年学者要把文艺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如去研究广告、美容、美发、模特走步、街心花园、高尔夫球场、城市规划、网吧、迪厅、房屋装修、美女图……,后来他们又前后在《文艺争鸣》和《文艺研究》分别发表两组文章,大大地鼓吹了一番“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甚至有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研究置换原来的文艺学研究对象的倾

文档评论(0)

bzhuangrduh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