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科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贺金玉)43.ppt

强化学科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贺金玉)43.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强化学科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贺金玉)43

强化学科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 ——在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联席会议 暨第九次工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9-12-01 德州学院院长 贺金玉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新问题。科研与学科建设是体现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展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科研与学科建设,凝练办学特色,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学术地位,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言提纲: 一、重点学科重点认识 二、重点学科重点建设 三、重点学科重点管理 四、重点学科彰显办学特色 一.重点学科重点认识 目前,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占很大比例。在完成由专科向本科的过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争取硕士学位点的竞争、科研实力的竞争、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更高层次跨越的竞争。因此,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不仅仅只是关系学校发展的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科研和学科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定位在重点支持和重点发展的位置。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把握不住机遇,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甚至被淘汰。 正是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提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服务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化了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深刻理解科技创新能力是现代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主要手段,更是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二.重点学科重点建设 学科是高等学校中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指提高有关学科教学、科研的能力过程,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行为。它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 重点学科的性质可以表述为这样三点:1、学科性:重点学科既是重点,但首先是学科。重点学科是按学科目录划分,而不是按行业或项目划分的。2、代表性:重点学科应为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同时又要符合需要,具有特色。3、示范和带动性:重点学科在本学科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应能带动相关学科、带动本地区、本行业同类学科的发展。确立重点学科的条件是:已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取得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目前承担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项目。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仅把重点学科建设当成学校工作的龙头和核心,而且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去强化认识、认真抓好。应该说,我们是从课程建设起步,经过专业建设的铺垫和深化,逐步明晰并达到学科建设的高度。2003年首先把“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选聘提到了学院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首届选聘了7名学科带头人、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 04年以来,召集了多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并完成了全院的科研设备考察工作。05年,又出台了“三项重点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组织了全院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呈报。按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从“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量化打分,评出校级一级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二级重点学科(实验室)7个。 在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的情况下,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院承担和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45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以上59项,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56项;共发表论文5809篇,SCI、EI、ISTP、AHCI、CSSCI等收录229篇。出版著作120部。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825项,其中省部级成果奖15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1项。市厅级成果奖666项.有23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有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有10余项专利及应用技术成果推向社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相继成立了粉煤灰资源化、应用电子、先进材料等47个科技开发研究机构。生物物理实验室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有了较大突破。 仅2009年,已取

文档评论(0)

bzhuangrduh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