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程的本质.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课程的本质

第六章 课程 本章主要内容 一、课程的本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结构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一、对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二、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1.课程的本质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及其体系。 2.特点: (1)客体性(2)目的性(3)经验性(4)教育性(5)系统性 第二节 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1.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二、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矛盾冲突 “在某些方面,使科学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这种“科学崇拜”就是声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它科学地解决,甚至能检验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 ——【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教育绝非单纯文化知识的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 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1.生态主义课程思潮 直接以生态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对课程进行整体观和生态观的透视。 2.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生活世界 (2)科学世界 “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 ——项贤明:《泛教育论》(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97年4月。第92-93页。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的本质 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主张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等课程理念。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实施新课程的几种不同取向 1.得过且过 2.忠实 3.相互调适 4.缔 造 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一)课程政策民主化的涵义 课程权利的分享、课程由统一化走向多样化 (二)我国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六、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发展性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评价功能、目的的改变,即要改变原来过于重视选拔功能,而忽视它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价值,使课程评价指向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进步。 第三节 课程的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 课程结构是课程理念或课程 目标的制度化存在方式,通 过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 者特定活动方式等课程要素 进行取舍,最终表现为课程各要素之间的先后和比例关系。 (二)课程结构的内在机制 首先是取舍。 依据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者特定活动方式进行取舍。 其次是先后。 把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者活动方式在时间或空间上进行安排的方式。 最后是比例。 以定量的方式调整课程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结构的特点 1.目的性 为了实现特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2.稳定性 相对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因素课程结构能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体现出稳定性 3.层次性 (1)宏观层面: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 (2)中观层面: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3)微观层面:学科内部知识组合的关系 4.整体性 课程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举例:一般而言,“人物结构”研究的一个主要路径是对“模范人物”的分析。有学者对我国大陆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社92-95年版)进行研究表明,六册课本共涉及重要人物100个左右,其中“模范角色”有83人,男性65人,女性18人。男性被强调的“模范角色”的品质是:爱国、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献身、大公无私、忠诚、坚韧不拔、坚强不屈、认真负责、严谨、勤奋等。而女性被强调的品质是:善良、勤劳、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心灵美、爱国、反抗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