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随着《课标》的深入实施,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培养思维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案例描述:
1、“老师,我会算!”
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师大版第一册《加法》第一课时,让学生用小图片摆一摆1+2、3+2、4+1、5+3并说出得数。这时,一位学生大声喊:“老师,我会算!”老师说:“你真能干!”就没再理会这孩子。
2、“洗车就需很多水才能洗干净。”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九册《节约能源》这一课时,当教师让学生在小组议一议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小组议后,汇报。一位学生说:“洗车用水很多很浪费。”而另一位学生却说:“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老师说:“很好。”没有再追问那位学生,继续让学生汇报。
3、 “老师,不用研究,我已知道了。”
下面是我在观摩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的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我们已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进行研究。”
正当老师准备布置学生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摆一摆的方法来研究时,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不用研究,我已知道了。”
师:“哦,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你是怎么知道?”
生1: “有一次,我跟爸爸到公园去玩,爸爸告诉我直走一边,比走两条边近。”
生2:“我也同意他的说法。”(另一个学生又站起来说。)
师直接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同意他的意见?”
生:“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再说两点间线段最短,两边之和不是两点之间的线段,是两点之间的折线,所以应大于第三边。”
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教师预先的设计,数学结论学生已经知道了,怎么办呢?是按原设计进行下去,还是……,我正在为这位教师着急,也急于想听听这位名师这时是如何处理课堂的生成,正在我焦虑的等待时,只听这位教师说:
“你们的想法很好,不过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你们能想一种方法做进一步的证明吗?”
生:能(异口同声)。
这样一过渡,课堂又进入到预设的轨道,学生马上采用量一量、算一算、摆一摆进行验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高效。
分析:
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意外事件”。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老师尴尬等。“老师,我会算!”“洗车本身就需要很多水才能洗干净。”这二句话真是童言无忌!多么实在!只不过没按老师预设的轨道行走而已。而对学生思维的出轨,是不是象以上二个案例中的教师“很好!”“你真能干!”然后言归正传,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呢?我想,如果案例1教师能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算一算,然后通过摆图片说加法含义并验证得数。案例2教师能根据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矛盾,不是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保护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岂不是更好!案例3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也象案例1、案例2那样处理课堂,课堂就不会那么精彩,教学就乱了路子。
反思:
由这三个案例提醒我们教师要珍惜学生课堂生成信息,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与教学预案的关系。其实我们现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1)“预设”不够,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阵脚。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粗处理”,问题范围过广,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问题出来又该如何解决。其二“精处理”,问题设计“一问一答”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怎能动态生成?(2)借助学生的嘴巴说老师的心里话(打埋伏、按手式等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预设什么”、“怎样预设”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第一、把握学习起点,设计教学预案。21世纪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的时代,学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只是单纯的靠教师传授,还可以从课外书、网上、与同学交流和家长辅导获取。正由于学生起点各不相同,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了解了学生的认识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学习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预设教学过程。同时还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有灵活性和普通性。教师只有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预设多种教学方案,才能胸有成竹地步入课堂,才能顺着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