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学校德育.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五 学校德育

专题五 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了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的地位。 教书育人反应了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 德才兼备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与德育相关的范畴: 道德:德育即道德教育。 品德: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教育:德育即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本专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问题一:品德本质及其形成。即何谓品德?有道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与知识、能力有何不同? 问题二:德育的规律和形式。即德育如何培养人的品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其他各育有何区别?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1、德育的不同界说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1985年):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转化说) (2) 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内化说) (3)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说) 2、德育的组成 狭义的德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即moral education.。这种用法在我国起始于近现代教育,在国外,也常指这一含义。 广义的德育,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育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才逐渐扩展德育的含义,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包括在“德育”概念中来,于是便出现了广义“德育”。 如我国教科书就把德育的明确界定为广义的德育,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德育即做人的教育。包括做人的基本品德,如正直,诚信,公正,奉献等。 德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包括独立,坚强,认真,毅力,情感,团结等。 甚至有人还认为,德育还应当包括民主与法制教育、无神论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环境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职业和生活指导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德育概念的泛化) 学校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 (二)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把德育作为学校独一无二的教育,即其他各育都是为实现德育而设,都从属于德育而不是与德育并列。 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并列。 如何正确认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 各育并重,各育具有特殊性。 德育地位的特殊性。从其功能上,德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赫尔巴特语:道德教育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从而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外在来看,品德与道德相关,人们往往是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是道德的,这反映了品德的社会性。脱离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就无所谓品德。 内在来看,品德体现为个体内在的和谐,是个体在一定的认知下自主选择,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 班华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心理形式维、心理内容维、心理能力维所构成。 林崇德“三子系统说”,认为品德结构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品德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系统,二是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三是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系统。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品德的结构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组成: “知”即道德知识 “情”为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3、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观点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主要在情感方面,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感情影响,以父母为榜样意味着继承父母的道德情感。所以幼时父母的行为方式、赏罚方式会极大地制约儿童的人格与道德发展。 观点二:道德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主要观点: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获得大部分的新行为,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去习得道德行为。环境、社会文化、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 观点三: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