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刘若愚‘文学形上’论的易传诠释
論劉若愚「文學形上理論」的易傳詮釋
盧世達*
摘要
劉若愚(James J. Y. Liu,1926-1986)為美籍華裔的比較文學研究學者,從《中國詩學》到《中國文學理論》等著作,無不專注於中西文學的對話與交流,並嘗試在「跨語言」的領域上,建構出普遍由中西讀者所認同的「世界性」的文學理論。
然而在尋求文學的通則或特質的同時,語言符號的承載與對譯,往往是比較文學最為艱鉅、也飽受批評之處。本文針對劉若愚的《中國文學理論》歸納「文學本論」中「形上理論」對先秦《易傳》的詮釋,探究他如何由中國所謂「道─聖─文」開展出「宇宙─作家─作品─讀者」的藝術過程,並與西方流派進行比較,以突顯在中西對話之後,文學的價值觀、審美觀等異同。筆者認為,劉若愚為促成理論的對行,在《易傳》的詮釋上融合老莊「自然之道」與《文心雕龍》「原道」等概念,從「天道」至「人心」,賦予文學性的本質,但他仍循「形式主義」的舊路,試圖重建中國文論體系的同時,也遭受諸多疑議。
關鍵詞: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形上理論、易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生
一、前言
劉若愚本身具備傳統國學的素養,而以英語進行學術思考及寫作,因此他的漢語學文化身份及其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成為從事比較文學的利器。就另一位同期的華裔學者夏志清,在「新批評」失勢後,新興的流派開展各式的文學理論,而劉若愚從事的「語際」批評,正是在這樣的潮流下,嘗試中西的視域融合,並將中國理論介紹予西方學界。
如伊格頓所言,1930年代晚期到1950,美國新批評盛極一時,從「精讀」、「實用批評」乃至於文學作為一種「客體」的「物化」,都在新批評的手上成為「教條」,其中包含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李查茲(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80)、燕卜遜(William Empson,1906- )、蘭色姆(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等,他們不但割離作者與讀者,更勇敢地與文學的偉人決裂,堅信「作者的寫作意圖即使可能找出,也和其文本的詮釋無關。特定讀者的情續反應同樣不可與詩的意義混為一談:詩的意義就是詩的意義,和詩人的意圖或讀者從中得到的主觀情感不相干…」這樣的潮流與「英文」興起,且進入學院體制有關,也因此在學術空間形成一股權力話語,而往往以「原教旨主義」的心態強加詮釋「他者」理論,如此利用「語言利器」瀰漫學術圈的作法,在「國際化」、「第三世界」、「異域文化」的出場,英語的表述也不得不面臨重新整合與視域交融,故劉若愚於70年代寫成《中國文學理論》,意在解構英語原生的陳述方式,即便其對譯的內容遭受「歸化」或「異化」的質疑,但這樣雜混性的言語,也是走出中國詩學孤立的學術語境,並通往西方學者的一條道路。
劉若愚確信,透過匯通、整合中西詩學的方式的,有助於將中國文學的面貌呈現於西方世界,而究竟這樣的比較研究,是否存在削足適履的解讀謬誤?楊義認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異質性,使它們對宇宙人生現象的體認,包括對文學敘事形式的處理,採取了各具特色的視角和思路。…在中西文化文學的對讀中,我總覺得其間存在一種『對行原理』…因此『對』之義在於注重文化交往中的主體性…因此『行』之義在於強調文化交往中的開放性…。」即便不同民族的理論存在著多義解釋,但藉由相互參照的方式,仍可發現其中的文化符碼的同異性。劉若愚在《中國文學理論》也談到「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的困難」,如同個詞經由一個作者使用,卻有不同概念;或不同的詞,實際上表明同一概念,也因此使讀者容易產生疑惑;另一大困難,在於中國批評慣用「極為詩意的語言」,不是「知性的概念」,而是「感性的直覺」,而傳統社會也沒有職業批評家,大部分是作者兼具評論的身份,故不似西方文論的系統化,在本質上無法明確定義。當然劉氏引介至西方人閱讀的意圖仍舊強烈,不免要從事「理論化」的工作,挑戰「文學批評」的「可能性」,雖然,在中文與英文之間要找到一個同義詞,不但所指的對象相同,而且含義、聯想也相同者,往往不可能,但在不致剝奪本義的狀況下,他仍嘗試將這些「感性」批評「轉譯」為「知性」概念,他也承認這當中可能破壞「詩意」,但仍有利於理論的建構與對行。
本文嘗試由劉若愚「文學本論」的「形上理論」,作為一切中國文學溯源的《易傳》,從「道、聖、文」衍生「天道」至「人心」的詮釋進路,開展出形上概念及其以降「審美」、「實用」等文論,。雖然劉氏避免落入「原教旨主義」的解析,但他所涉及的層面仍未脫西方「形式主義」的批評與解析,而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讀者)所架構的藝程過程,也專注於創作與閱讀主體的認知、作品的特質等分析。如此與老莊、《文心》融合的《易傳》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航空运输地理单元四中国航空区划描述.ppt
- 喉肿瘤的护理措施.pptx VIP
- 第10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pptx VIP
- 职业技术学院处室工作人员学年考核细则.doc
- 基于plc的自动售货机系统设计—学士学位论文.doc VIP
- 知道网课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3.docx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大脑》教学设计.docx
- 众泰-T600-产品使用说明书-T600 2.0T 豪华型DCT-JNJ6460QT-T600车系使用手册20131201.pdf
- RTO 操作规程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