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网络游戏的文化软生产集聚与文化空间重塑——以上海为例
第26卷第3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I.26No.32015年6月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Jun.2015基于网络游戏的文化软生产集聚与文化空间重塑——以上海为例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摘 要:文化空间具有双向维度,与文化生产的双重性一脉相承。文化生产是文化硬生产与文化软生产的结合。文化软生产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是不同因子在文化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游戏是文化空间软生产的一种形态,对上海文化空间软生产体系的延伸与活跃具有关键作用,其示范效应成为构建上海文化软生产体系的起点。上海文化软生产的集聚是一种“R(现实)V(虚拟)模式”。文化软生产的发展格局、态势 与趋向将牵引上海文化空间格局的重塑,需积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构建产业链上端与版权体系作为文化软生产的核心,并通过文化软生产的集聚拓展、优化文化空间,推动上海在国内外文化市场多维度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的生态住。关键词:网络游戏;文化空间;软生产;集聚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5)03—0041—08一、网络游戏:作为文化软生产形态在文化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意的非线性及效益扩散带来了文化生产的多态化 与文化空间内涵的重构,使得文化产业的生产形态呈现双向度,并嵌于时间与空间裂变重组的现代文化生产形态变迁的重要维度中。1.文化空间与文化生产:双维度 文化空间具有双向维度,是文化硬生产与文化软生产的结合,与文化生产的双重性一脉相承。文化空间塑造了人类特定的文化生存方式,其具有强地域性与系统性特点的文化生态属性,在文化形态 上呈现多态化(见表1)。表1文化空间分类与形态①文化空间分类文化空间形态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规划馆、体育馆、文化广场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休闲保健场所、社区绿地等。虚拟文化空间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影视、博客/微博、网络出版、网络广播、微信等。电影院、剧院、KTV、网吧、游戏厅、音乐厅、咖啡馆、音像图书出版与经营、创意设计、文化演艺、文化会展、休经营性文化空间闲娱乐旅游、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等、艺术品经营等。首先,文化空间硬生产呈现向文化空间软生产跨越的趋势。文化空间生产是物化形态与服务形态 的融合,直接表现在其文化资源的形态与转换结构的差异性,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资源的实物形态与收稿日期:2014一05—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BGL001)。作者简介: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①韩光明:《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的城市休闲文化空间营造》,栽《未来与发展》,2011年第3期,第41—45页。万方数据42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精神形态的两元划分。鉴于这一维度的分类,文化空间可以被划分为生产物化形态文化产品的硬空间 以及生产服务形态文化产品的软空间。基于消费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消费理念改变的同步,从文化空间硬生产向软生产的跨越趋势越发明显,而文化空间软生产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的作用也变得关键而重要。但是,目前文化空间建设中还存在偏硬生产、轻文化软生产的结构性问题,这 一问题是城市文化建设中建设思路、组织体系与管理体制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突出的区域特性,在某 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生产向软生产跨越的发展速度,文化品牌缺乏,文化创新式微。因此,突破区域限 域的考量,从整个文化生产的宽泛性特质出发,推动文化空间的软生产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比较竞 争优势、在国际文化大市场中立足在完整的文化生产链条中占据端生产优势、构建本土文化产品知识 产权体系的理性选择。其次,文化空间的生产活动开始由实体空间向网络文化空间跨越。进入21世纪,网络社会的崛 起,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过第一个十年之后,其网络文化的产品形态对整个文化产业领域格 局变革的影响力越发明显。较之传统的文化产业领域,网络文化空间摆脱了学界对文化产业生态环境 的批评。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新闻出版、文化演艺、广播与影视等领域,文化产业单位的产权结构偏向单一化,而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转为文化企业)的文化企业主体在失去政府资金扶持后,在“被产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水土不服”;同时,批评的声音还来于对文化产品文化属性被无限放大的质疑—— 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里,标识并强化了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承担宣教的功能,而其应有的产业属性被淡化。但随着现代文化形态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为各种文化业态的变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带动了文化空间实质性变革趋势的展开:一方面,由文化硬生产走向以庞大的网络文化服务形态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