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doc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的构想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 冯志兰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二期课改中的一门全新课程,教材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宗旨、以关注学生生活和倡导实践体验学习方式为特点、以栏目式活动板块为特色的,它的实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新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活动教学法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二期课改理念为依据,体现“道德感悟为核心,内化外显为根本,学生活动为主线,多元互动为形态”的教学新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已构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形成情境再现、角色扮演、游戏竞赛、思辨评析、音像赏析、问题解决、社会服务和考察感悟等八个具体的活动教学新方法,并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准备、组织、指导、评价五大环节出发,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批较成熟的教学课例。经实践检验,证明在实施《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时采用活动教学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一、活动教学法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活动教学法”,是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与学的实施中,以“道德感悟为核心,内化外显为根本,学生活动为主线,多元互动为形态”的整合型活动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内以“动”为形态,强调“活”,即与僵硬死板相反,如课堂交际,即兴小品,角色扮演等;在课外以“活”为根本,强调“动”,即与静态学习相反,如长期作业,微型专题探究,社会调研等。 二、活动教学法的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构建了“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框架 1)认知(认识)活动 1、个体层面的学习活动 个体体验、感悟活动 2)操作(实践)活动 其中: 知识 社会知识的认知 1) 方法与能力 认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道德知识的认知 在《品德与 社会》课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体验感 悟中提高能 知识 课内学习的实践操作 力。 2) 方法与能力 操作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外实践的学习操作 3)学生间的共学活动 2、课堂层面的教学活动 4)师生间的互动活动 教学共同体活功 5)综合以上两点的活动 3、“动态波纹”式教学活动 课堂 校内 家庭、社区 社会 “动态波纹”式教学活动就是体现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根本,在老师指导下,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最终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其社会性发展与道德发展是各种教育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通过交往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即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变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然后回归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 (二)、八种“活动教学方法”的归纳 1、情境再现活动法: 情境再现活动法,就是把生活中的情境或将来将要面对的情景在课堂中模拟呈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 特点: 1)与生活中的特定情境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生活性; 2)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加深了感悟。 2、角色扮演活动法: 角色扮演法是使剧情化、脚本化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进入角色,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