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药卫生]09药学中医基础与临床课件
笫一章中医临床概要—总论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子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中医内科疾病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外感热病主要是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内伤杂病包括《金匮要略》与后世内科专著记述的脏腑经络病和气血津液疾病等,它们主要是运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 内科学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以前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远古祖先在与饥饿、寒冷、伤痛和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人工取火、制衣盖房、种植五谷等生存本领,并学会使用砭石和野草等抬疗疾病扒随着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对疾病的病因、症状表现和治疗的逐步深化,加上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逐渐有了最早的朴素的医学理论萌芽,为战国以后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内科学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古典医学巨著,它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之源《周易》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沿用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全面总结秦汉弘节医学理论和经验,全面阐述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以及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成为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论》,部分以六经分证概括,认识外感热病;另一部分则以脏腑病机来分类概括,认识内伤杂病,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内科学的发展时期(两晋至金元时期) 晋代王叔和蓍的《脉经》汇集了晋以前脉学的成就,成为我国第一却脉学专著,丰富了切诊的内容。葛洪的《肘后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以及雷数的《雷公炮炙论》等方药专著的闻世,促举了药物的合理运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综合临床各科的病因、证候学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该书共记载内科病证1061个,书中对繁多的内科病证发生机理,大多作了解释,不仅给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形成完整的内科理论体系起着很大作用。唐代孙思邈的《干金方》,包括《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 四、内科学的完善时期(明清时期) 明代,薛已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炳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这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秦景明的《症因脉治》、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等著作,对内科许多疾病都有深刻的认识,例如《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学说和《医宗 必读》的治泻九法等,对内科的辨证论治直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疗方法则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乙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治法。前者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大法,后者如清热化湿、理气止痛、辛凉解表、益气活血等具体治法。 一、治疗原则 (一)治病宜早 治病宜早有两层意思:广是早期治疗;轻病重防。即在疾病早期及时予以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一般情况下,因疾病早期邪浅证轻,及时治疗,可早期治愈。 二是先证而治,既病防变。即在疾病传变过程中趁证候尚未显露或微露端倪之时给予预防性治疗;以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并病或变证的发生,即“治未病’’的精神。疾病传变一般是有规律的,先证而治,就是要求医生根琚疾病传变规律,采取预防性的治疗措施,阻断和防止病变的转移、扩大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以利于病变的最终治愈。如《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 (二)标本缓急 系指疾病的主次和病情轻重缓急的情况。一般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1、急则治其标。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病人安危的紧急危重证候,必须先行解决,诸如大小便不利、大出血、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等病重证急者,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指对一般病情变化比较平稳,或慢睦病,或急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