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挖掘无限的二次人口红利潜力论文报告.doc

蔡昉挖掘无限的二次人口红利潜力论文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蔡昉 挖掘无限的二次人口红利潜力 对人口红利的作用进行估算,绝不意味着对其迷信。越是发达和富裕的国家,越少依赖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来推动经济增长。不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的持续源泉将会枯竭 ??? 中国在长期享受“人口红利”之后,许多人预期这一经济增长源泉即将于2013年前后,随着“人口抚养比”的停止下降而消失。 ??? 对此,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存在不同意见。观点差异之大,争论对立程度之深,论辩感情色彩之重,颇不寻常。 ??? 表面看,这似乎延续了马尔萨斯《人口学原理》之后经济学界始终存在的乐观和悲观主义者之间的对立传统。其实不然。 ??? 在中国,对于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争论双方都属悲观派,而诠释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消失问题却是关键之点。 ??? 人口转变的主要推力 ??? 众所周知,人口红利概念的出现和流行时间并不长。 ??? 20世纪90年代哈佛的一些经济学家,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解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东亚奇迹”,以及经济史上新大陆[18.31 -1.40%股吧] 超过旧大陆经济的增长表现时,把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变量来发现人口抚养比,即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这个在常规生产要素贡献之外的经济增长源泉,被称做人口红利。 ??? 我们的研究发现:把类似的理论假设和计量方法应用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总抚养比下降1个百分点导致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115个百分点。1982年-2000年(这是当时所能获得的最新数据),总抚养比下降了20.1%,推动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提高2.3%,同期人均GDP年增长速度在8.6%左右,因此,其中抚养比下降的贡献为26.8%。 ??? 首先,经济增长过程绝非模型那样简单。实际上,如果以人口抚养比作为人口红利来源的话,那么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指标就应该开始下降,但在不具备其他高速经济增长条件情况下,这种人口优势并不能得到实际利用,只有改革开放才创造了利用人口红利的条件,即劳动力得以流动,才能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 ??? 与此同时,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只有在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前提下,依靠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才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额外源泉,即人口红利。所以,若要把人口红利在计量模型中的抽象事物形象化,最好关注和研究遍布于全国城乡的2.3亿农民工。 ??? 其次,模型使用的解释变量人口的抚养比,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核心在于其变化趋势,而非静态的绝对数量。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不仅规模大,更重要的是其持续增长,以及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不断提高。 ??? 例如,在1980年-2005年期间,15岁-64岁年龄组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占总人口的比重从59.7%提高到71%。正因如此,才会造成抚养比的持续降低,并因劳动力供给丰富和储蓄率高而形成人口红利。如果将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视为人口红利,则是犯了用国家大小论英雄的错误。 ??? 再次,此结论本身并不涉及人口抚养比下降的原因。抚养比下降需要用人口转变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即以现实中的人口变化趋势加以解释。中国在较短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人口转变过程,于本世纪初就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人口转变新阶段。 ??? 在经历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变化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也按照相似的变化轨迹经过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其上升时期就是抚养比不断降低时期,也是收获人口红利的时期。 ??? 值得指出的是,人口转变的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生育政策仅仅起到相对次要的作用。 ??? 韩国、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都没有实行过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大陆一样,生育率从上世纪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点上,下降到90年代以后总和生育率2.1这个更替水平以下。 ??? 争论背后的政策歧见 ??? 学界使用“人口红利”的概念引起广泛争论,主要源于前述观点的发表,以及引用计量结果对其政策含义的引申。撇开非研究性争议,关于人口红利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关于“人口红利”是否即将消失的不同判断。我们的研究以人口抚养比作为人口红利的代理变量,既然人口预测显示,在2013年之后抚养比将上升,那得出“人口红利”会消失的结论应合乎逻辑。 ??? 一些研究者认为人口红利不会在那时候消失,即延伸到2035年,原因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依然庞大,总抚养比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 从不甚精确的角度,或者纯粹从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看,似乎届时的中国人口结构不算太糟。不过,既然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有其特定含义,并且针对其具体变量估算而出,那就很难印证或附会这种判断。 ??? 此外,人口红利核心是劳动年龄人口或者抚养比的动态变化,如果正视2013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将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