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临本朱大年王庭槐主编)演示文稿.ppt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临本朱大年王庭槐主编)演示文稿.ppt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课件讲义PPT教案幻灯片学习资料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面积减小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膜上孔裂增大或负电荷减少都可以使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超过自身调节范围后)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大量饮用清水或静注生理盐水→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率↑ →尿量↑ 3.肾小囊内压 (三)肾小球血浆流量 肾小球血浆流量↑→胶体渗透压上升速率↓→参与滤过的Cap.段加长→有效滤过面积↑→滤过率↑ (四)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 (球--管反馈) 影响因素 滤过率的变化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率↑(血尿)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膜面积↓ 滤过率↓(肾炎)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滤过率↓(大失血) 血浆胶体渗透压↓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囊内压↑ 滤过率↓(结石、肿瘤)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休克) 1.肾单位、球旁器、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2.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及滤 过平衡的概念 3.滤过膜结构及通透性(机械、电学屏障)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小 结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功能 原尿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 终尿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特点 转运方向 重吸收: 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到血液中 分 泌:上皮细胞将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 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同向 逆向 1.重吸收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全部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 大部分重吸收(Na+、Cl-、水) 部分重吸收 完全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100%) 水、Na+、Cl- 、K+ (65~70%),HCO3- (80%) 2.部位(不同部位重吸收能力不同) 近端小管(是最主要部位) 髓袢细段、远端小管、集合管 量小,但可根据机体需要进行调节(ADH、醛固酮),重吸收量变化大。 3.转运途经 跨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旁路转运途径 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特点: 67%的水、Na+、Cl-、K+ 85%的HCO3- 100%葡萄糖、氨基酸 等渗性重吸收 跨细胞转运途径:2/3 细胞旁路途径:1/3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 Na+重吸收与H+的分泌(Na+_H+逆向交换)、 Na+ _葡萄糖(氨基酸)的同向转运相耦联,经跨细胞转运途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HCO3- CI- Na+ CI-Na+ 近端小管后半段 Na+ - H+交换、Cl- -HCO3-逆向转运体 Cl-浓度比管周组织间液高, Cl-顺浓度梯度经旁路重吸收。 Cl-被动重吸收导致Na+顺电位 差经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 通过细胞旁路的NaCl重吸收是被动的。 2.髓袢 约20%的NaCl、15%的水被重吸收。 髓袢升支细段: Na+通透而水不通透 髓袢降支细段: Na+不通透而水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主要重吸收NaCl,且为主动重 吸收,水不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以Na+∶2Cl-∶K+同向转运体方式继发主动转运。 Na+和2Cl-进入组织间隙,K+顺浓度差返回小管腔。 呋喃苯胺酸: 可抑制该转运体 远曲小管初段: 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重吸收Na+、 Cl- ,对水不通透。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约重吸收Na+、Cl-的12% 远端小管与集合管对上述物质可进行调节性重吸收。 (二)HCO3- 重吸收和H+ 的分泌 近端小管重吸收80% HCO3- 。以CO2形式重吸收,与H+ 的分泌相伴进行。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引起利尿。 特点:CO2透过管腔膜的速度明显高于Cl-的速度,HCO3- 的重吸收率明显大于Cl-的重吸收率 1.NH3来源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生成的NH3主要由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三)NH3的分泌 3.生理意义:加快H+分泌,促进排酸保碱。 2.泌NH3机制 NH3扩散入小管液,与H+结合为NH4+,再与Cl-形成NH4Cl排出体外。 65~70%K+在近端小管重吸收,25~30%在髓袢重吸收,尿中K+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四)K+重吸收和分泌 K+的分泌: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 Na+ - K+交换。 K+分泌特点: 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 刺激K+分泌的因素:  ①细胞外液钾浓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