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摘要:“虚静”说在创作论中“虚静”不仅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更是意境的根本特征”境生于象外”的基础,同时“虚静”也是”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虚静说;创作论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06-0008-01   虚静是专指创作心境而言的,创作心境是艺术构思的一个心理前提。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1]这句话说明了两个意思:“虚静”是”陶钧文思”的前提;”陶钧文思”是“虚静”的目的。   1.虚静作为”陶钧文思”的前提,要做到虚静就必须”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做到胸中无物,排除外界和内心的一切干扰,这是生发艺术意境的心理条件   这里所说的胸中无物实际上是指创作主体凝神专注的浅层表征,是指对外界视听感官的关闭,排除了一切杂念的干扰时的一种表现。五代宋初画家赵光辅”尤善画番马。凡欲为之,必心潜虑密,视听皆断,方肯草木。” [2]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行》中说到”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 [3]只有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关闭视听感官,排除一切杂念干扰,才能集中精神,潜心思虑。正是在这种胸中无物、专心静思的基础上,创作主体的心胸才能容纳现实中的万千景象,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使意境的形成成为可能。另外虚静还是”境生于象外”的心理前提。”境生于象外”是意境的根本特征,对于审美主体而言是一种很复杂的艺术审美心理,这种生于象外的”境”,不仅仅是创作主体心理内容的复现,而且还包括了由此滋生的更加丰富生动的有着创作主体特色的心理内容,而“虚静”正是产生这种特征的一个心理前提。陆机在《文赋》中提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4]正是因为保持了内心的虚静,外向的耳目空无一物,而收于内视,反听内心,专注于内心世界才使得精神驰鹜于八极之远,心思神游于万仞之高,产生出超越时空的神思想象,产生”象外之境”。   虚静的目的是为了”陶钧文思”,刘勰称之为”神思”,”神与物游”则是”神思”的基本特征,可见刘勰所谓的”神思”明显受到庄子的影响。刘勰的”神思”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时空的超越性。”游”意味着时空限制的突破,庄子认为只有”虚而待物”“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才能”神与物游”,”游乎天地”。他主张审美心理应处于虚静状态,心神高度专一,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使自己处于绝对虚静的状态。在这种心理下,人才能获得精神意志高度的无限自由:”其来无迹,其往无涯,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5]当意志处于绝对自由,没有别的干扰,才可以自由获得”至美”,在至虚至静的状态中观察大千世界。在艺术构思中,只有保持?静,才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6]创作主体才可以将人间万象,在须臾之间纳于眼前,使创作主体的生命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使意境超越感性的现实达到理性的”悟”境。   2.虚静超越时空,达到的精神自由可以促使”神”与”物”之间的交融互渗   刘勰在《物色》中写道:”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7]”气、貌、采、声”指自然的气象和形貌,”写、图、属、附”指作家的模写与表现。刘勰这里是说,创作主体在表现自然外物时,形成一种心物之间的融汇交流的现象,一方面心随物宛转,另一方面物与心徘徊,即刘勰所提出的”心物交融”。那如何达到”心物交融”呢?刘勰提出”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闲,静也。也就是说创作主体必须用虚静的心态去接物,用最佳的审美心理结构进入艺术构思和想象的状态。”随物宛转”便是强调创作主体在创作中通过描写客观现实来实现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时,必须注意不能因主观愿望而忽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内心与外界相适应。”与心徘徊”则是指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要用心去驾驭客观事物,对事物的描写应符合主题情感表达的需要,总之就是要做到主客体之间的融合。   3.”神”与”物”之间的交融互渗最终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   虚静的心态促使”神”与”物”之间的交融互渗,神渗于物,物充于神,从而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子的”庄周梦蝶”的故事便很好的解释了这种现象,《庄子?齐物论》中写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在这个故事里庄周在虚静的状态下,排除了”计较之心”而”不知周也”。主体物化,客体人化,主客合一,使他”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还是”胡蝶之梦为周与”,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他”自喻适志与”,体验到人生的至美。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称之为”前后际断的意境”。庄子的”物化”思想作为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