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第三章纵断面设计与研讨.ppt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线形(alignment)组合设计要点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包竖”。 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注意: 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且坡率差较小时,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 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2)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 R平:R竖=1:10~20 当平曲线缓而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或竖曲线略长于平曲线。 平曲线半径(m) 竖曲线半径 平曲线半径(m) 竖曲线半径(m) 500 10000 1100 30000 700 12000 1200 40000 800 16000 1500 60000 900 20000 2000 100000 1000 25000 (3)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①合成坡度过大,对行车安全不利,车辆易出事故。 ②合成坡度过小,不利于路面排水,对高速行驶的车辆由于溅水而影响行车安全。 如果变坡点与路面横向排水不良的平曲线路段组合,易使合成坡度过小,排水不利,妨碍高速行车,故合成坡度一般应不小于0.5%。 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设计车速≥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 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 避免急弯与陡坡的不利组合 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直线上一次变坡是较好的平、纵组合,从美学观点讲以包括一个凸形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形线次之 。 应避免: 长直线配长坡 直线上短距离内多次变坡 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 在长直线上设置坡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 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者视觉中断的线形。 长坡配长直线 浪形 长直线内多次变坡 暗凹路段 蛇形路线 偏角α=α2-α1(方位角) 切线长T、曲线长L为实际长度 直线用方位角和实际长表示 外距E为QZ和JD的连线 任意点支距y与切线垂直 坡差ω=i2-i1(坡度) T、L为水平长度 直坡用坡度和水平长度表示 外距E为距变坡点的垂直高度 任意点支距h为垂直高差 采用与地形条件吻合的指标,显得舒展自然 竖曲线设计标准 (1)竖曲线最小半径 1)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2)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3)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2)竖曲线最小长度 以汽车在竖曲线上行程3s控制曲线长度 (3)竖曲线设计的一般要求 1)宜选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视觉良好 2)同向竖曲线应避免“断背曲线”。 3)反向曲线间,一般由直坡段连接,也可径相连接。 4)竖曲线设置应满足排水需要。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设计速度的3秒行程 。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凹形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设计速度的3秒行程 。 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式中:R—抛物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 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竖曲线切线长T: 因为T = T1 = T2,则 竖曲线外距E: 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变坡点桩号BPD 变坡点设计高程H 竖曲线半径R 纵断面设计成果: H R 2.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变坡角ω= i2- i1 曲线长:L=Rω 切线长:T=L/2= Rω/2 外 距: x 竖曲线起点桩号: QD=BPD - T 竖曲线终点桩号: ZD=BPD + T y x 纵 距: HT HS y Hn BPDn BPDn-1 Hn-1 in in-1 in+1 Lcz1 Lcz-BPDn-1 切线高程: Lcz2 HT 直坡段上,y=0。 x——竖曲线上任一点离开起(终)点距离; 其中: y——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设计高程: HS = HT ± y (凸竖曲线取“-”,凹竖曲线取“+”) 切线高程: 以变坡点为分界计算: 上半支曲线 x = Lcz - QD 下半支曲线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