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神经2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概念 二.反射弧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原则(链锁状),聚合原则,环状,单线式 四.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 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递质引起的 突触后膜去极化。 (EPSP) EPSP的产生机制: 轴突冲动 →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提高对Na+、K+,尤其对Na+ 的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 ㈡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 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中枢延搁 3.总 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放 刺激停止后,传出N仍继续发放冲动 6.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五.中枢抑制 ㈠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膜出现IPSP造成的抑制。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超极化。 (IPSP) IPSP的产生抑制: 抑制性N元末梢兴奋 → 释放抑制性递质 → 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 提高突触 后膜对Cl-的通透性 → 突触后膜超极化 IPSP 2.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⑴ 传入侧枝性抑制 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 ⑵ 回返性抑制 使活动及时终止(同步化) ㈡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末梢释放 兴奋性递质减少, 引起突触后膜EPSP 减小而造成的抑制。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 (B)释放的递质使(A)膜局部去极化 (A)本身兴奋传来引起的AP↓ (A)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C)膜EPSP↓(C膜抑制,即难兴奋) 1.进入“神经3” 2.返回“神经1” 3.结束 * 4.返回主菜单 *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