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123.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梦溪笔谈》二则123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文词语。 2、了解作者以及《梦溪笔谈》,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认识本文所反映出的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大实用价值,提升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对祖先聪明才智的认同。 ?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沈括从小就跟随做官的父亲走南闯北,增长了许多见识。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丰富的知识。 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 在那里写下科学巨著《梦溪笔谈》。 非常注意科学技术的实用性,这是《梦溪笔谈》反映出来的中国科学思想的一大特征。书中记载的分段筑堰测量法,是从治理河道中总结出来的;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会圆术”,是从丈量土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于防治农业病虫害,抵御外敌入侵的兵器装备制造,以至地震、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梦溪笔谈》都很重视。? 《梦溪笔谈》所记录的许多科技成就可以列为世界第一:根据化石推断古代气候的变迁,?比西欧早400多年;用流水侵蚀学说阐明华北平原和雁荡山峰的成因,比西方类似学说早700年;十二气历,?比与它相似的欧洲肖伯纳农历早800年。?沈括计算出围棋棋局总数是3的361次方,并且估计出它的布局方式多达连写几十个万字,更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难怪西方科学史家李约瑟称赞《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它的作者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子方(虸蚄)虫,就是粘虫,粘虫和蝗虫一样都是在中国从古至今危害农业的害虫,其属鳞翅目夜蛾科。 “傍不肯”,就是步行虫,属步行虫科(Carabidae),是肉食性的昆虫,也就是会捕食其它昆虫或软件动物(蜗牛)。 在这篇文章里,沈括观察到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竞争,并了解到这样的生态制约对于农业上是有帮助的。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沈括用生动而简明的方式描述了“傍不肯” 的外表和习性。它虽然和“狗蝎”(蠷螋,属革翅目)外表不尽相同,但不远矣。描述它捕食子方虫的过程也是相当有趣的:“以钳补之,悉为两段”,在篇末将它的“俗名”说出。 虽然沈括并没有很科学化的将这些虫作分类与区别,但是他描述观察到的过程,是相当有逻辑性的。 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 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喻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一座大型宝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技术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高层木结构的设计来说,风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荷载因不。在当时条件下,喻皓能够做出这样细致周密的设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 讫,便 实钉之,则不动矣。” 这 容易 只要 铺 完毕 动词,用钉子钉 它,代木板 译文: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遵照 他的,指喻皓的 话 于是、就 译文: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承接上文的连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互相 连接 走,踩踏 那 支撑 自然,当然 译文: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通“服”,佩服 他,代喻皓 高明、精熟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稳定,工匠找不到解决办法。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短文结构 本文通过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赞扬了喻皓的高超技艺,说明早在l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