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中国表达PPT.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的中国表达PPT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 “无需表达的表达” 建筑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社会和时代的烙印。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建筑,哪怕是刻意求洋的“欧陆经典”、“美国原版”,都脱不了“中国味”。;;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实质是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而问题是: 是否需要表达? 如何来表达? 近百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各种做法,未能令人满意。中国的房子盖了千千万,却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和现代作品。当然原因并不全在(甚至主要不在)建筑师方面。 但,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世界之林?;斯德哥尔摩; ; 在一个层面上要求多样化,则要求下一个层面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内部“可认同性”和外部“可识别性”。如果各个部分又去过分强调“多样化”,即失去了各自内部的“认同性”,以至彼此之间丧失了“可识别性”,则上一个层面的多样化也就丧失了。 我国当前全国城市形象相似的症结就在于各个城市都过分“多样化”,失去内部的“认同性”,也就没有了“可识别性”。每个城市看起来都很“花哨”,总体看来却是“千城一面”。 当中国的建筑和城市丧失了内部的“认同性”,也就在世界上失去了区别他人的“可识别性”。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就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百年的探索实质上也是这个问题。; 中国(近)现代建筑始于何年,姑且不论。这里以1900年(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作为行文的起点。这一年,义和团“扶清灭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每人赔一两白银。每一场战争和冲突过后,冲突的双方都要作出调整,战败方调整可能大一些,战胜方调整可能小一些。 1900年以后,一方面清政府推行“新政运动”,废科举、兴学堂,旧衙门改新政府等等,这时学堂建筑(如北洋大学堂、清华学堂)和政府建筑(如大理院、陆军部、资政院)都采用西洋建筑形式,并扩展到普通民用和商业建筑,这个趋势在满清王朝被推翻之后继续存在。 另一方面,欧美教会吸取“民、教冲突”的教训,在中国加强“基督教本土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各地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形式,尽管设计者是外国建筑师。 ; 1900年八国联军打败了清政府,事后双方都作出“调整”:满清政府推行“新政”,基督教本土化。;;资政院的设计图,1910年 设计人:德国建筑师 Curt Rothkegel; ; ;H. K. 墨菲 画的燕京大学校园规划鸟瞰图 ; ; 到20年代中期,一方面五四前后的思想启蒙运动(对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的召唤)转向民族救亡运动,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的知识精英看到了西方世界也非理想榜样,这就促使了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在此背景下,政府和公共建筑开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典型的是1925年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和1927年美国建筑师Moller设计的北京图书馆,而且有意思的是两者都是通过国际设计竞赛中选的。; ; 但是,普遍的变化出现在北伐战争以后国民党统一中国的1928~1937这十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觊觎,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之蒋介石本人对孔孟之道的推崇,“中国本位”、“民族本位”、“中国固有之形式”成为一时的口号。 1929年“首都计划: “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 许多重要的政府和公共建筑普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上海市政府大楼(1933董大酉)、武汉大学(1933开尔斯)、南京国民党党史馆(1935杨廷宝)、南京中央博物院(1936徐敬直)等。 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虽然和教会大学、教会医院建筑的中国式形式上相同,但背景和出发点却很不相同,不宜混为一谈。 ; 1929年10月征集上海市政府设计图案时提出:“建筑式样为一国文化精神所寄,故各国建筑,皆有表示其国民性之特点。近来中国建筑,侵有欧美之趋势,应力加校正,以尽提倡本国文化之责任。市政府建筑采用中国格式,足示市民以矜式。”;武汉大学 1933 国立大学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美国建筑师 开尔斯; 在这一时期,还有两件事需要提到: 一是一批在海外学习建筑的中国留学生先后回国,并在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领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 二是中国建筑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表达在主要采用“大屋顶”形式之外,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