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瞑眩反应”之源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瞑眩反应”之源考

中医“瞑眩瞑眩《尚书·说命篇》瞑眩瞑眩 厥疾 弗瘳进行健康调整时将长年积蓄在体内的毒素快速排出体外如药、食物中农药、人体产生的废物等 或人体的机能由状态转入状态。此时身体所感觉到的或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就称为瞑眩反应。这是为使人体本能自然治愈力,发挥细胞再生、机能活化的效用必经的过程;这也是为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所必经的新陈代谢的活络反应。瞑眩一般出现反应, 给人像病情恶化了的感觉,是必然和暂时性反应。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本来是指头昏目眩、眼睛睁不开的症状,但服药后出现恶心、头眩、胸闷等反应的,称为“瞑眩”。 瞑眩瞑眩?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一语,出自《尚书·说命》一文。孟子释曰: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以不愈也。考瞑眩,当是闭目眩晕状,可能是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的一种状态,以其药量恰到好处,故其效亦佳,随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对瞑眩的认识也渐为丰富,岳美中先生曾言,凡服非吐下剂而出现吐下且药后病情好转或痊愈者,皆是瞑眩之象,(大意)并明确指出:深痼之疾,服药中病则瞑眩,瞑眩愈剧,奏效愈宏,今人更有将药后出现鼻衄,战汗,昏冒,心烦,吐水....等现象皆视为瞑眩者,由是可知,瞑眩乃疾病向愈之佳兆,本不足虑,但由于其之出现难以预料,又恰似病情加剧或药物反应,往往会引起病家误解和惊恐.医者若阅历未到.则慌乱或不能免.兹介绍两则瞑眩案例,以广见闻. 其一故里某县委书记邵某,胃脘痛数年,适逢感冒,往来寒热,项背强几几然,延余诊之,以小柴胡加葛根汤施治.午夜时分,突然来人召唤,言服药后吐泻交作,烦乱不安,已两时之久矣.余匆匆往视之,果如来人所言.余初疑取药有误,随即查药渣,询药房,皆未发现差错.正值惊疑不定之时,患者汗出絷絷,吐泻渐止,疲倦安卧,诊其脉虚软和缓,身热亦退,始知此为服柴胡汤后之瞑眩现象.嘱其家人不必惊慌,使其安舒静卧,啜以糜粥,待天明观之.翌日往视,果见其其病若失.更为意外者,数年胃痛宿疾,自此再未发作.(金铎) ? ?? ? 其二唐XX,女,63岁,两月前水肿,治之不效,84年2月初诊,患者全身皆肿,四肢尤甚,微喘自汗,脉缓苔白,此卫虚气弱,水溢肌肤,茯苓汤加味治之.:防已15,黄芪15,桂枝12,茯苓皮30,党参,白术,杏仁各12,陈葫芦20.炙甘草6. ? ?? ? 药后周时许,患者自觉头昏,皮内如有物爬动,随之竟昏睡不语.诊患者全身皆冷,面黄身软,呼之不应,寸关尺三部脉均不应指,唯趺阳脉微细如丝,双眼,嘴唇亦闭,但瞳孔未见散大,嘴唇尚能撬动,用卜纸于鼻窍处验之,纸似微动,此乃药后瞑眩,病愈佳兆也.让其暖被静卧,以养元神,勿呼唤之.时过半日,患者忽长叹一声,逐渐醒来,身亦转暖,并欲小便,小便竟达三升之多,便后,病者自言轻松了许多.后仍照原方加减,调理半月而愈.(博渊)*瞑眩 ? 在《伤寒论》174条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证治第二篇中论述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汤提到: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中论乌头桂枝汤方:乌头,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曹颖甫在《金匮发微》中注解,《商书》云:若药勿瞑眩,厥疾弗瘳,旨哉言乎?篇中大剂第分温三服,独于白术附子汤后,详言一服觉身痹,痹者,麻木之谓。凡服附子后,不独身麻,即口中、额上俱麻,否则药末中病,即为无效,予尝亲验之。继之曰: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水气末得除故耳。夫所谓冒者,如中酒之人欲呕状,其人头晕眼花,愦愦无可奈何,良久蒙胧睡去,固已渍然汗出而解矣,此亦余所亲见。独怪今之病家,一见麻木昏晕,便十分悔恨,质之他医,又从而痛诋之,即病者也愈,亦称冒险,吾不知其是何居心也。可见,仲景很早就指出了在服用乌头、附子类药物时会产生“如冒状、如醉状、得吐”等症状,并说明了这是中病的正常表现,勿怪。这就是中医所说“服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可是病家和一些医家并不明白此理,故经方大师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说:一知半解为近世病家通病,而时医又从而恐吓之,谓某药不可轻试,故遇方治稍重者往往弃而弗服,一遇重证,多至不救。而社会间好事者,复多一知半解之流,甚至医界中人亦复助长其风。故如要很好地运用附子,就必须正确理解“瞑眩”现象。 ? ?值得一提的是善用附子的“郑火神”郑钦安,其理论在附子早用、广用、重用等方面较仲景有过之而不及,在长期的运用附子等温热药的实践中,总结了服用附子等温热药后的各种规律,他称之为“阳药运行,阴邪化去”现象。比“瞑眩”现象更完善、更系统。郑氏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