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七_稀释平板计数法及土壤中真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七 稀释平板计数法及土壤中真菌的分离纯化 一、实验目的 掌握活菌计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掌握从样品中分离目的微生物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稀释平皿计数法 将微生物细胞充分稀释到单个分散,把这些单个分散的细胞均匀涂布在平皿培养基上,培养后长出的菌落肉眼可见,每个菌落都由原液中单个细胞发育而来,计算菌落数,通过公式可以求出单位原样品中的活菌数。 每ml(g)样品中的活菌数=(每皿菌落数平均值/取样体积)×稀释倍数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真菌的分离纯化 马丁孟加拉红---链霉素培养基 马丁培养基 孟加拉红 链霉素 三、实验器材 (一)培养基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马丁孟加拉红---链霉素培养基 (二)其他 1、无菌培养皿 2、无菌吸管 3、无菌水 (三)仪器 1、超净工作台 2、玻璃刮铲 3、酒精棉球 四、实验步骤---稀释平板计数法 1、熔化培养基 2、倒平皿 3、梯度稀释法稀释原菌样品 四、实验步骤 4、涂平皿: 选取1/106,1/107,1/108三个稀释度计数,每皿取菌液0.1ml,用玻璃刮铲涂布均匀,每个稀释度做一个重复。 5、37℃倒置培养2天 6、计数: 四、实验步骤---从土壤里分离真菌 4、涂平皿: 每个稀释度均需要涂布平皿,每皿取菌液0.1ml,用玻璃刮铲涂布均匀。 5、28℃倒置培养3~7天 6、观察并描述真菌菌落特征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稀释平皿计数法: 描述酵母菌菌落特征: 描述霉菌菌落特征 * * 每ml原菌样品中微生物的活细胞数(菌落形成数,CFU= (同一稀释度平板上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原菌样品体积(ml) 菌落计数规则: (一)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间的平板 1、只有一个稀释度符合,以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2、有两个稀释度符合,取决于二者比值(高稀释度的菌落数除以低稀释度的菌落数的值): 1)若0.5≤比值≤2,以两稀释度的菌落数乘稀释倍数所得的值的均值报告。 2)若2≤比值或比值≤ 0.5,则取其中较少的菌落总数进行报告。 (二)所有菌落数均不在30~300间 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数乘稀释倍数 1、若所有稀释度的菌落平均数均大于300,则按稀释倍数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2、若所有稀释度的菌落平均数均小于30,则按稀释倍数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 1、熔化培养基 2、倒平皿 3、捻碎土样,将土样溶解在90ml无菌水三角瓶中 4、梯度稀释法稀释土样 10g 90ml 10-1 10-2 10-3 10-4 10-5 菌落数 108 107 106 稀释倍数 每ml原菌样品中微生物的活细胞数(菌落形成数,CFU= (同一稀释度平板上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原菌样品体积(ml)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奈米材料特性及应用.ppt
- 好胆固醇与坏胆固醇.ppt
- 如何与现场销售配合.ppt
- 如何了解OPPOFind5四核旗舰智能手机.pptx
- 奥体街防水施工方案.doc
- 如何使用轮椅.ppt
- 如何写施工技术交底.doc
- 如何利用快播雷达搜索全国范围内共享的视频.pptx
- 如何制作轻乳酪蛋糕.pptx
- 如何分析数据.ppt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