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定窑釉色

定窑釉色 1985年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为期3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采集瓷片标本37万多片,为科学系统地研究定窑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标本大多分门别类地保存在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的库房中。在这些珍贵的标本中,不仅有作为贡瓷的白定划花、刻花和印花的残器,而且有许多从未见到过的釉彩精细、光可鉴人的黑定、紫定和油滴窑变的标本。在我国,黑釉瓷的烧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烧制黑瓷的窑场比较多,遍及南北各地,品种也丰富多彩。到了宋代,由于当时饮茶之需和社会盛行斗茶之风,黑釉瓷生产发展很快,各地窑场互相借鉴,烧出了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的兔毫釉、油滴釉、茶叶末釉等,进而用剪纸贴花、木叶纹、玳瑁斑等进行装饰,受到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欢迎。但是定窑生产的黑瓷,与当时烧黑瓷的著名窑品如建窑、吉州窑、耀州窑、介休窑等又有很大不同。其明显特点是体薄如纸,胎白如雪,釉黑如漆,光可鉴人,就是说更精细。从油滴釉盏残片上可以看出,银色小结晶体凝结在黑釉表面,密集而又匀称,十分漂亮。这神奇的油滴是如何形成的?古陶瓷专家叶吉吉民先生曾多次考察定窑,据他对黑定的研究,在窑内烧造时,“越是不完全熔融,其所出黑色越好,若完全熔融便带褐色。但如果铁分过剩,往往会因燃料中所含硫磺的作用,而使所谓油滴的银星斑现于釉面。”据张福康先生在《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一书中分析:“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油滴釉,釉面上铁的析晶主要以磁铁矿的形式存在,故呈银白色。”笔者以为,并不是窑工能配成一种专门烧出油滴釉的釉水来,实际上其釉水同烧黑定的釉并无两样,只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位的不同,温度的高低与还原气氛的强弱差别,造成有的器物为纯黑釉,有的在黑釉上又出现了银白色的结晶。同样的道理,“紫定”也是如此。明代天顺年,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南宋人周辉著《清波杂志》,其中谈到“饶州景德镇陶器所自出。于大观间窑变色红如朱砂。……比之定州红瓷,色尤鲜明。”我们在考察中,特别留意于古文献中所说的“紫定”和“定州红瓷”。但在窑址,我们没见到一片色如紫罗兰或均釉玫瑰紫的标本,也未发现一片铜红釉残片。就此,特意请教了当地有关专家。据他们研究,所谓“紫定”、“红定”,就是酱釉瓷。其实,在定窑址我们所采集的酱釉标本中,其颜色确实是千差万别的。色浅的酱黄,色深的酱红、酱紫,甚至于酱褐色,在酱色釉层的下部皆为黑色的结晶。笔者认为这就如同越窑的“千峰翠色”,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一样,是上了酱釉的器物,由于在窑炉中的位置不同,温度控制不同,窑内气氛不同所造成的,均为酱釉的窑变。故苏东坡“定州花瓷琢红玉”、“紫碗铺粟盘龙茶”诗句中的“红”与“紫”,大概也就是这种酱釉瓷的不同发色罢了。“绿定”这一品种十分稀少,据说,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1957年在涧磁村考察时,曾采集到两碎片,其中一片上刻云龙纹,纹饰与手法皆与“白定”同。胎质洁白,也与白定同。在涧磁村第11号遗址堆积处倒是采集到一片8.5厘米×6.2厘米×0.5厘米的瓷片,胎为土灰色,厚重坚实,萱草纹,上施绿釉,但釉多流失,惟在刻花低凹处有绿釉结晶。回来后查资料,《南窑笔记》上曾说起,在定窑中,“间有花纹内填彩绿色者”。但这终归与绿釉白胎的“绿定”不同,倒是有磁州窑绿釉刻花瓷的特点。从施釉情况看,晚唐五代定窑白瓷通常为器物内外满釉,施半釉者不多见。过去有学者称,这一时期器物的足心大多无釉,但从1997年涧磁村出土的白瓷看,足心几乎都有釉。过去还常把足心是否有釉作为白瓷与早期定窑白瓷区别的标志,往往把足心施釉者归之于邢窑,无釉者归之于定窑,其实这是当时受考古资料限制而产生的一种误解。釉层有薄厚之别,釉薄者,釉面不甚光润,釉色以洁白居多,聚釉处白中闪青,显微镜下不见明显的气泡,或气泡很小;釉厚者,釉面光亮滋润,釉色白中闪青,显微镜下有大小不一的露珠般的气泡,这种釉色是晚唐五代定窑白瓷釉面质量最好的呈色效果,手模有南宋龙泉青瓷那种冷硬的玉质感,这种感觉在宋代白瓷中是不会有的,上述白釉凤首壶和塔式罐是这种釉色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厚釉器,还是薄釉器,那种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的器物釉面,很少有开片现象;而那种釉层堆积明显的厚,且釉色几乎成了青白色的制品,釉面则开片现象严重,玻璃质感强,此釉色在晚唐五代定窑白瓷中,相对少见。分析表明,定窑白瓷的呈色还跟烧制气氛有关,如在还原焰中烧成,其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如在氧化焰中烧成,其釉色则白中闪黄,这种釉色与烧制气氛的内在规律,也是我们区别晚唐五代与宋金白瓷的主要依据之一。不过,不能将之模式化、教条化,因为自晚唐以后,定窑白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变化不是太大,而在实际烧瓷过程中,对窑炉的烧制气氛也不可能绝对控制,故同一时期的产品,釉色也有差别,鉴定时应综合考虑。综观历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