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股权溢价之谜_基于Hansen_Jagannathan方差界的实证研究.docx

中国的股权溢价之谜_基于Hansen_Jagannathan方差界的实证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的股权溢价之谜_基于Hansen_Jagannathan方差界的实证研究

中国的股权溢价之谜: 基于Ha ns e n- J a ga nna tha n方差界的实证研究林鲁东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 HJ 方差界检验了我国的股权溢价之谜, 并比较了 CRRA、递归效用与习惯形成三种不同的效用函数下模型的定价能力。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 ( 1) 我国不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也不存在无风险利率之谜, 该结论有别于以往的研究; ( 2) 对该结论的可能解释在于, 较高的股权 溢价来自于对消费风险的补偿, 而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抵消了借贷以增加当期消费的效应; ( 3) 相对基于 CRRA 效用函数的模型, 引入递归效用和习惯形成的模型具有更强的定价能力。关 键 词 股权溢价之谜 无风险利率之谜Hansen- Jagannathan 方差界递归效用 习惯形成JEL 分类: G12,E21,C12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249( 2007) 012-0012-012一引言Mehra 和 Prescott ( 1985) 在其经典文章中首次指出, 美国历史数据显示出股票收益率远高于债券收益率, 即存在股权溢价的现象, 而此溢价的幅度远远大于标准资产定价模型估计得到的结果, 此即著名 的“股权溢价之谜”( Equity premium puzzle) 。该迷题一经提出, 便成为金融学和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股权溢价之谜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资产定价理论与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运用这些模型来评估预期收益与风险的关系、衡量基金的投资业绩或估算各种投资者的必要回报率, 一旦这 些模型是“错”的, 据此决策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偏误, 使投资者蒙受损失。Mehra 和 Prescott( 2003) 也指出, 股权溢价无论在投资组合决策分析、资本成本估算等领域, 均处于“核心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我 国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之谜进行检验。在标准的资产定价模型中, 股权溢价可以表示为风险大小与风险价格的乘积( 其中风险大小用风险 资产收益率与消费增长的协方差衡量, 风险价格用相对风险规避系数衡量) 。给定风险资产收益率与消 费 增 长 的 历 史 数 据 , 要 使 模 型 拟 合 股 权 溢 价 , 必 须 设 置 非 常 高 的 相 对 风 险 规 避 系 数 ( Relative risk aversion, 下称 RRA) , 这与我们的经验相违背, 也即 Mehra 和 Prescott( 1985) 提出的股权溢价之谜。Kandel和 Stambaugh( 1991) 则认为, 足够高的 RRA 是可能, 但此时模型预测的无风险利率水平远远超过实际水* 林鲁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州510275 电子信箱: mailto:linludong@163.comlinludong@163.com。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重 大 项 目 ( 05JJD790075) 、中 山 大 学 “985工程”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基地, 及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费资助成果之一。- 12 -南方经济2007 年第 12 期平, 反而导致了 Weil( 1989) 提出的“无风险利率之谜”( Riskfree rate puzzle) 。①早期的研究均基于 CRRA效用函数, 在该函数下 RRA 与跨期替代弹性( Elasticity of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下称 EIS) 互为倒数, 然而没有证据表明二者必须紧密联系, 为了放松这一限制, Epstein 和 Zin ( 1989, 1991) 与 Weil ( 1989) 引 入了 RRA 和 EIS 分离的递归效用函数, 从模型看, Epstein- Zin- Weil 效用函数的引入有助于解决这两个迷思, 但实证中仍面临严重的困难。②对幂效用函数另一个方向的扩展则是引入“习惯形成”( Habitformation) 。Constantinides( 1990) 和 Sundaresan( 1989) 建立了基于“内部习惯”( Internal habit) 的模型, 消费者今日消费将影响明日消费的边际效用; Abel ( 1990, 1999) 、Campbell 和 Cochrane ( 1999) 则建立了习惯 依 赖 于 总 消 费 的 “外 部 习 惯 ”( External habit) 模 型 , Abel 将 其 称 为 “追 赶 时 髦 ”( Catching up with the Joneses) 。这些扩展的模型在解决股权溢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