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包》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晶包》教案

1. 科目 华文 2. 班级 中二高级华文 3. 日期 2013年4月11日 4. 时间 10:40am -11:40am(60分钟) 5. 课文 《水晶包》 6. 教材 第10课《水晶包》课文(基本教材) 微软简报(含图片与影片)(附录一) 第10课课堂活动纸(附录二) 第10课课文录音(edumall) 7. 教学目标 生词掌握:通过本文学习,学生能掌握“兼顾、婆媳、酝酿、哽咽”等19个生词。 技能学习:学生能理解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生能理解反问的修辞手法。 情意培养:学生能体会到要孝顺父母,特别是年老的父母,家人之间要互相关怀与体谅。 8. 评鉴工具 及方式 口头评估 第10课课堂活动纸(堂上可完成后部分,依进度而定) 9. 先备知识 无 教学过程: 时间 (分) 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 5分钟 引起动机 教师投影“全家福”图。 教师引导语:“亲情能够是个永恒的话题,有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呢?”(学生反应)“那么一家人要如何相处才能使家庭幸福呢?”(学生反应) 教师总结导入:“我们同学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或多或少都有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做错了,可自己没有觉察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水晶包》,看看文章给与我们哪方面的体悟。请同学们把课本拿出来,翻到第62页。” 微软简报页1 45分钟 初步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生词读法。 2 教师播放录音,请同学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3 扫除文字障碍 4 请同学概述课文内容,教师总结: 本文记叙了“我”下楼找母亲,却意外发现母亲下楼是为了 等一个小女孩帮她买的水晶包,才想起自己答应过母亲为她 买却兑现,因此深深自责而马上去买水晶包的事。 三. 细读课文,把握细节 1“妈又下楼去了!”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开头,有什么效果? (刻画出人物的心情:生气、埋怨,制造了一种气氛:不和谐。) 生谁的气?从哪里看出? (a “我”----“仍以背朝我”下文哪句话与这个照应?(妻这几天也跟我赌起气来) (b 母亲-----“又下楼”,不希望她下,却偏下,还不是一次。) “仍”跟“又”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个家不和谐的状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用文章第3段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家目前的状况是?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雨欲来风满楼”什么意思? (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2 老人家下楼做做走走是很平常的事,可“我”为什么不让母亲下 楼? (因为两个月前母亲摔断右腿,住院一个多月,脚跛了, 上个星期刚能拄着拐杖慢行,折腾下楼对她来说不利 康复。) 原来这样,所以,文章第3段采用了哪一种记叙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补充交代我不让母亲下楼的原因。) 母亲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回应我阻止她下楼? (沉默抗议) 3 “我”对母亲又下楼持什么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 (抱怨。 从“妈也真是的,这么不知道体谅人”可以 看出。) “妈也真是的,这么不知道体谅人。”这句话用了哪种人物 描写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不满。) 4“我”下楼时,看到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作者用了哪种人物 描写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我”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母亲独坐在组屋底层的石凳上,满头银丝、脸庞瘦削,正向外 张望)(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动作和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孤独、 苍老的母亲形象。)(埋怨------心痛) 5 母亲为什么要下楼呢? (母亲下楼是为了等待小女孩帮她买的水晶包。) 文章第6段采用了哪一种记叙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 插叙,回忆往事,补充交待母亲下楼的原因。) 教师导语:“我”下楼意外看到一个小女孩为母亲买水晶包,而且非常细心体贴,让我猛然想起自己没有兑现给母亲买水晶包的诺言,内心非常自责。 6 文中哪句话看出“我”深深的自责之情? (我只知埋怨母亲不体谅我,自己又何尝体谅过她老人家呢?) “自己又何尝体谅过她老人家呢?”体谅还是没体谅? ( 没体谅。 这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句子叫反问句,它跟比 喻、拟人一样,是一种修辞手法。) 7 文章最后一段“我向外奔去,即使来回得走40公里路程,我 也要把水晶包买回来。”请同学想想为什么“我”开始一直忘记 给母亲买水晶包,现在又不怕路途遥远给母亲买水晶包? (“我”开始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对母亲的伤害,老是借口忙 而没有兑现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