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作品看接受美学.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艺术作品看接受美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 读者和阅读接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从亚里士多德到十四、十五世纪, 读者的存在一直被忽视, 而在文艺复兴后的文学创作中, 作者对读者采取的也是一种指导态度。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后期, 在德国兴起了一套新型的文学理论, 实现了西方文论研究从“作者中心” 向“读者中心”的转向。 接受美学产生于六十年代的联邦德国, 率先从事文学接受研究的便是被后人称为接受理论双星的沃夫尔冈·伊瑟尔 (WolfangIser,1926-) 和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RobertJauss,1920-)。他们创立了接受理论, 并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 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概述 接受美学是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尧斯和伊瑟尔等五名文艺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 他们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关于接受理论,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关的阐释。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 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 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 这段关于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互相补充,阐发的精彩议论,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理论的主旨。 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这种无地生根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三)接受美学的意图 接受美学的意图并不只是单纯地倡导从读者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研究读者的心理情状。 一方面诉诸于对艺术经验、文本宏阔地、历史地阅读和把握,并在读者的接受和解释活动中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一方面,就是对文学的社会功能。 即“塑造社会的功能”的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接受美学兴起的现实动因。 (四)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尧斯的接受美学理论 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发展历经了两个阶段, 《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阐述了他第一个时期的主要美学观点; 第二个时期是他接受美学思想发展的深化时期, 以《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为代表, 此书的主要观点显示出他研究的中心课题移向了审美经验及其历史。 尧斯第一个时期接受理论主要指向了所谓“文学史悖论”, 批判种种把文学与社会历史割裂开的错误倾向, 并重建二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 他对传统文学理论史仅是作者和作品的历史提出质疑, 并指出没有对文学接受这一维度的研究, 文学史就是不完整的。尧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性并不在于一种事后建立的‘文学事实’ 的组编, 而在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先在经验……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因此, 在考察文学史的过程中, 必须将作家创作与读者的接受有机结合。 尧斯第二个时期,提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大胆设想, 即文学史是效果与接受的历史, 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他对解决“文学史悖论” 这一难题所提出的答案。 尧斯认为文学史是读者的文学史, 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中, 读者并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创造。这主要表现在, 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于作品有一个“期待视界” 或“前理解”, 即读者由于审美经验的累积和审美取向所形成的对于作品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在完成《文学史作为对文学理论的挑战》这一纲领性论著的近十年之后, 尧斯出版了《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学》, 这既是尧斯后期的代表著作, 同时也是接受美学后期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此书中尧斯将研究重点由“文学史悖论” 转向了审美经验的研究, 自此接受美学开始反思自己早期的偏颇, 并逐步走向成熟。 在《审美经验和文学阐释学》一书中尧斯集中分析了审美愉悦的三个基本范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