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18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_解析版.doc

湖北省咸宁市2018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_解析版.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北省咸宁市2018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_解析版

咸宁市2018届高三重点高中11月联考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记载: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崩溃 D. 承认了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所记载的周桓王和郑庄公之间的关系是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所述的内容可知,郑庄公在挑战周桓公的权威,故选C;A与题意无关,BD的表述不是实质,故排除ABD。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审题,因为问的是“实质”,所以考生要根据题干所述的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审题至关重要;另外还要注意理解“礼乐制度”的含义。 2.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日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目的是 A. 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B.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打破贵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D. 缓和矛盾,稳定边疆 【答案】D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干中的信息,对于文言文阅读,有时不一定非要逐字去解释,而是从中找到跟所学知识相通的字句,这一题中的“幽、并、凉州”“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岁举孝廉”等即可得出这段材料是说,政府要在边境地区实行察举制,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迎刃而解了。 3. 余少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指出,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隋代的《刺史巡察六条》、唐代《巡察六条》以及明代的《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等,都是专门的巡察法规。这说明中国古代 A. 重视巡视立法建设 B. 巡察方法灵活多样 C. 官员选拔条件严格 D. 巡视程序非常复杂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刺史六条问事》、《刺史巡察六条》、《巡察六条》、《出巡相见礼仪》、《奏请差点》、《巡历事例》等都是关于巡察的法规,所以说明古代中国重视这方面的立法建设,故选A;题干中的内容主要不是巡察方式和程序,故排除BD;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4. 《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 主张君权神授 B. 阐述宗教哲学 C. 维护封建道德 D. 规范人际关系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观点中的“其”就是“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说“理”就是三纲五常,所以可以推论出C就是正确答案;AB与题干无关,D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BD。 5.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答案】B 【解析】“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这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明政府的政策对于科技发展有重大影响,故选B;题干中“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是同时发生的并列关系,故AD不符合题意;C的说法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这个题的解题关键是两个:第一,要看选项表达是否符合史实,比如选项C就是一个错误表达;第二,要看选项中的逻辑关系是否和题干中的逻辑相符,比如AD的表达就与题干中的逻辑不一致;所以其中的ACD都要排除。 6.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 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 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 【答案】B 【解析】“采街谈巷议”、“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这些信息可以说明元杂剧与诗书不同,更具有生活化的特征,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 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 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B. 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 C. 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 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答案】A 【解析】入内阁大学士者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实际上是说明代内阁具有教育功能,就是指内阁大学士对国家权力主体和核心之代表--皇帝的思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ren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