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消亡及村歌的兴起.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歌的消亡及村歌的兴起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改变,民歌也逐步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日益衰落,正在日常生活中消亡。与此同时,广大农村中兴起了“村歌”。民歌的消亡和“村歌”的兴起不仅表现了当前农民自身的文化需求,而且是农村文化结构功能重组的表现。文章分析了民歌和“村歌”的不同功能,希望“村歌”从民歌中汲取更多的因素。这样.处在消亡过程中的民歌便可能有更多艺术方面的元素通过“村歌”得到传承。   关键词:中国音乐;民歌;村歌;文化转型;民族音乐;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是一定经济基础反映的产物,它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也会随着一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一种经济类型已经改变为另一种经济类型,在前一种经济类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各类文艺形式,或迟或早都会发生变化.有的会逐渐消失,有的则可能以另外的形式得以保存。   根据李毅夫先生的意见,人类社会有渔猎、游牧、锄耕山地农业、畜耕灌溉农业、农业工业和现代工业农业等几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半个世纪前,我国还存在着渔猎、游牧、锄耕山地农业、畜耕灌溉农业、农业工业等不同的经济类型.目前由于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朝着现代工业农业经济类型过渡。从渔猎、游牧和各种不同的农业经济类型向现代工业农业经济类型的转变是我国历史上数千年从未有过的伟大变革,与此相适应,产生在各种农业、牧业经济类型中的民间文学学艺术品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民歌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并流行在民间的歌曲,是产生在渔猎、游牧和各种农业经济类型中的一种民间文艺品种,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曾有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虽然有歌唱家在舞台上演唱一些经过改编或原生态的民歌。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和甘肃民歌《刮地风》等,但流行在我国各地和各民族中的民歌,主要并不是作为艺术作品在舞台上表演,而是作为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间。如汉族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那时都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变为以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民歌逐渐地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中的各个类别都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消失。   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的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唱的歌,大多是在集体劳动中演唱的,它和劳动的节奏、劳动时的情绪和劳动中的吆喝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劳动号子产生于并依附于劳动,随着机械化生产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近几十年,劳动号子已在生活中消失。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山野歌曲,是农民们在山上和田间为表达情感、抒发内心而即兴编唱的小型歌曲。山歌不受劳动动作的制约,在音乐形式上比较自由,深受人民的喜爱。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生活方式的变迁,山歌也慢慢没人唱了。甘肃的“花儿”是当地最流行的山歌,“花儿会”是唱这种山歌的主要场合。据笔者调查,1964年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的花儿会有数十万人参加,到了1984年只有数千人与会,2004年只剩寥寥数十人在唱,而且这些人也是由政府组织来给专家们看的。2015年9月在银川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演唱会上,来自甘肃的歌手,甚至没有用原生态的分组对唱形式演唱“花儿”,而是用独唱的方式进行表演。这说明“花儿”已经日益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逐渐变为一种舞台上的表演形式。   小调又叫小曲,是汉族民歌中的又一种体裁,凡是日常生活中演唱的小型民歌都属于小调的范畴。小调广泛流传在民间,其发展和流传一直和城镇相联系,不像山歌主要只流行在农民中。小调不仅反映农民的思想感情,也反映出城镇居民、手工业者、商人及其他社会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小调的题材非常丰富,从日常生活中的风土人情、神话故事到爱情婚姻、社会事件在小调中都有所表现。小调基本上摆脱了劳动的制约,更趋向于独立,许多优秀的小调,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然而,小调也正在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正在消亡。在山西和陕西,已经没有人走西口了,也没有多少人在生活中唱《走西口》了。姑娘们现在一般都不刺绣了,也就没有人再唱《绣荷包》《绣花》和《绣香袋》之类的民歌了。笔者曾经在浙南一带进行田野调查,不少过去小调十分发达的村子里,现在往往全村没有一个人会唱。生活改变了,人们也不太关心过去的爱情婚姻故事和社会事件了。   汉族的民歌在消亡,少数民族的民歌也在消亡。过去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牧歌和奶幼畜歌。牧歌是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