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的劳动分工.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之间的劳动分工.ppt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主线 ——致力于解释三个基本问题: 1.贸易基础(动因):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 2.贸易模式(流向):国际贸易应该如何进行(一国应该分别出口和进口什么商品)? 3.贸易结果(利益):贸易国家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了什么利益?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著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⒈ 历史背景 英国从资本原始积累让位于资本主义时代,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开拓对外贸易,以便从海外获得廉价原料,并为其商品寻找海外市场,要求从根据重商主义建立起来的对外贸易管理制政策下解放出来,实行自由贸易,以扫清新兴工业资本发展的道路。 (五)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在一国不存在完全专业化和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如果一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提高,将提高生产这种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降低生产其他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 (六)雷布津斯基定理(R定理) 如果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 进一步说,如果密集使用增加要素的产品属于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那么随着这种要素的供给增加,其产品的出口量也将随之增加 *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Labour)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劳动分工:劳动者从事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马克思称为“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早期分工:首先是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形成人类社会。其次是三次社会分工----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状态。 现代分工:国际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是经济活动分工超出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二、 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⒈ 国际分工的萌芽(16世纪——18世纪中叶) ⒉ 国际分工的形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⒊ 国际分工的发展(19世纪中叶——二战) ⒋ 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战后) 第二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三、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国际资本移动---带动生产要素随之流动---加速当地的专业化分工。跨国公司成为重要力量 四、政府行为可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体现) 第三节 西方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学说是经济学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早在15,16世纪,西欧重商主义就开始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探讨,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如何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增加黄金与货币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重商主义是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开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获得发展,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后来的约翰·穆勒为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其论点至今仍支配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在约翰·穆勒后,经过马歇尔,爱德渥斯、陶西格、范娜、哈伯勒、俄林等人的努力,国际分工理论获得进一步发展。 从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论到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为基础,并由萨缪尔森、雷布津斯基加以扩展,建立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三阶段——新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惕夫悖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了很多观点,如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 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就反映了这一时代要求。斯密在《国富论》中一书中秉承他的“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观点,对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 2.理论假设 (1)两个国家、两种可贸易商品 (2)只存在一种劳动要素投入,并假定所有劳动同质。 (3)两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4)劳动要素供给给定,要素在国内

文档评论(0)

182735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