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浙江大学个人主页.pdfVIP

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浙江大学个人主页.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浙江大学个人主页

本期话题/“媒体与社会记忆” 国际新闻界 2015.12 编者按: 作为重要的记忆机构,大众传媒不仅生产和流通有关过去的文本和图像,在不同 的历史场景下展演纪念仪式、构造记忆空间,也通过“重访”过去来“介入”现实,由 此而塑造着国族和社群认同。本专题中贺建平等人的论文发现,地方媒体对“重庆大轰 炸”的纪念报道将战争创伤与“国耻”叙事相勾连。郭恩强则通过对张季鸾形象在塑 造、共享、传承及重塑过程中各种因素复杂的博弈与协商,探讨了中国现当代集体记忆 的形成机制。 新闻界不仅建构家国记忆,也讲述自己的故事,籍此增强自身的文化权 威和共同体意识。本专题另外三篇文章虽然研究对象各异,却不约而同地采纳了“阐释 共同体”概念。陈楚洁和白红义分别以杨伟光逝世时的纪念话语和南方都市报十八周年 的“口述史”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各代表了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纪念契机”。而李红涛 和黄顺铭则跳出个体或组织层面的个案,聚焦“记者节”这一常规性和仪式性的“热 点时刻”,考察新闻界如何通过书写“新闻史”来再造传统与重塑模范。 新闻媒体的 “当代性”和记忆的“历史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也带出了媒体记忆研究的理论 意义。本专题除了郭恩强的论文结合各种史料勾勒“记忆社会史”的线索之外,其他文 章多半以“记忆文本”为中心。我们希望,未来的媒体记忆研究在继续开掘记忆文本的 同时,更多将分析触角向“记忆社群”的“记忆实践”延伸。 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 ——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 李红涛 黄顺铭 摘要 记者节对于新闻社群是一个仪式性和周期性的“热点时刻”。本文以不同类型的 十二份报纸在2000-2014年间的记者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闻界如何将“历史” 整合到关乎“当下”的专业话语之中。与“关键事件”或纪念场景不同,记者节的“记 忆工作”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折射出新闻界深层的历史意识与集体记忆。我们发现,新闻 界借助“常识知识”将自身的处境“历史化”,它们建构出记者节的“开端”神话,从 6 “断裂”的历史中清理出“延续的”传统,并重塑“角色模范”的当代意义。 国际新闻界 2015.12 本期话题/“媒体与社会记忆” 关键词 记者节、历史书写、集体记忆、传统、角色模范 作者简介 李红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黄顺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 院副研究员。本文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闻从业者的‘阐 释共同体’”(项目批准号:13YJA860011)的资助。电邮:lihongtao@, smhuang2006@。 Rebuilding Traditions and Reshaping Role Models: Historical Writing and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Journalists’ Day Discourse LI Hongtao, HUANG Shunming Abstract The Journalists’ Day is a ritualized and routine “hot moment” for journalistic community. Using the Journalists’ Day discourse in twelve newspapers of different types during 2000 and 2014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Chinese journalists incorporate “the past” into their discourse about “the present.” Comparing with those “critical incidents” or commemorative occasions, the “memory work” on the Journalists’ Day projects the profess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