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孔子关于人与谐发展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议孔子关于人与谐发展思想

浅议孔子关于人与谐发展思想   摘 要: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对于人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阐释,本文阐述了孔子“礼”“ 仁” 思想中人的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从孔子的教育角度探讨了人的和谐发展的实现,并指出孔子在培育人的和谐发展方面的价值理念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孔子 人 和谐发展 历史上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曾经被独尊为金科玉律,也曾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被世人所批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还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孔子的思想,来阐释孔子的核心理论体系,有褒有贬,不同的时代的人对孔子有不同的解读,正所谓钱穆所言“时代变,人之观念言语亦多随而变。”[1]但是尽管在不同时期人们的解读不同,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就是以孔子论语为核心的儒学在构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2]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内部运行方式(尽管是所谓的法治,但人治的因素还是起很大的作用)、社会公序良俗,人们的思想,心理活动,言行都在或隐或现的体现着《论语》的思想。这也就说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的思想如何发展,《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最原始的精神食粮,都有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作用。在今天的学习中,我逐渐感觉到孔子的思想尤其是《论语》一书中所表达出来的孔子对于人---这个上天所赋予的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的无微不至的终极关怀,这也就是我所要讨论的孔子关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思想。 一、 孔子 “礼”“ 仁”思想中人的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所继承发展的儒学思想在周礼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就已经产生了,孔子的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和“仁”。孔子自称“述而不作” (《论语名),实际上他是述并且又作,述的是周的“礼”,作出了的则是孔子的“仁”,礼、仁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颜渊》)“礼”、“ 仁”作为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尽管都在强调其政治思想,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都表达了孔子对于人的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 第一;“礼”作为殷周时期调节君臣子民等级秩序关系的手段,体现了儒家早期所诉诸一种通过外部性的手段对于和谐的追求; “礼”是孔子思想的灵魂。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动”就是在主张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礼,而且他一身都以恢复周礼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礼的在本质上是一种强调差异性的等级制度,是维护天子、国君绝对权威,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一种制度。通过礼,孔子想达到一种存有差异性前提下的看起来和谐划一的秩序关系,来保证君国的稳定,这种秩序关系下,儒家认为礼是君主之大柄,只有以礼治国,才能政正君安,统治阶级才能安享其位。我们站在那个井田制的时期可以看出,儒家此时推崇的礼仅仅是关注于能够保证贵族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和谐发展所提出的一种等级秩序,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安抚庶民,对于最广大的平民阶级只是将其看做整个君国和谐发展的一个附属部分,“礼”,我们说它只是儒家推行的一种外部性的手段,用来追求整体君国和谐发展,对于君国中处于最底层的庶民阶级,则需要孔子的“仁”来关注。 第二;“仁”向关注个体和谐发展的复归,一种对“礼”的超越,强调从个体内源性的层面向和谐复归。 孔子早期所倡导的传统之礼多重于形式,而人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内源性的 “礼”来协调个人的发展,由此来协调各自的社会关系,如果说孔子最初诉诸于恢复“礼”,是看到了人在其社会关系中存有差异性中,以此来寻求和谐,那么孔子转向于“仁”将其作为“礼”的内核,就应该看到了在不同社会关系地位中相同个人的人性的共同性,开始从这个共同性方面来寻求和谐发展的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对和谐的诉求不仅仅再是“礼”的那个阶段只看到了君国和谐发展的整体性,并且只诉诸于外部性的手段,更多的是看到了个人作为一个生命发展过程,从内源性层面的和谐诉求,由此实现孔子所期望的在这样一个共同的人性中,实现一种由人内心所发出的,内源性的对于和谐的诉求。而这样的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诉求如何能实现,如何能够指导人的和谐发展,孔子用他的教育实践,身体力行进行着这项事业。 二、 教育---人的和谐发展的实现 孔子看到人们之所以“性相近,习相远”(《阳货》),更多的原因在于后天的因素使之,教育学习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更以“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的自我否定向世人宣告:人并不是“生而知之”, 来强调学的重要性,论证他的教育的合法性,孔子希望以仁为核心,对人们进行教育,通过人们主动的学,由此从人性的内部出发,为人的和谐发展提供内源性的动力,使人们习得一些能够促成自身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从人的个体内源性层面向和谐的方向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