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四章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尿演稿.ppt

诊断学第四章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尿演稿.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诊断学第四章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尿演稿

第四章第一、二、十九节 常见症状 发热 定义: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fever) 。 生理变异: 36~37℃ 正常 下午较早晨高 运动、劳动、进餐较平静状态高 月经前及妊娠期亦高 高温环境 但不超过1 ℃ 发生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的情况: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及其分类: 感染性 非感染性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常见的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细菌性肺炎、伤寒、结核等。 非感染性发热 吸收热:无菌性炎症、烧伤、溶血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 内分泌性 皮肤散热减少 中枢性:中暑、药物、外伤 直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低热 〈 38℃  临床表现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 高热:39~41 ℃ 超高热:41 ℃以上 发热的过程 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疲乏,酸痛,皮肤苍白,畏寒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如疟疾。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 2.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呼吸深 快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 热型及临床意义(很重要) 什么叫热型: (fever type)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称为热型。 常见的热型: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 ℃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常见的热型: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常见的热型 弛张热 ( 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 常见的热型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常见的热型 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骤上升至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 常见的热型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无规律 见于结核、风湿热等。 鉴别诊断: 注意:抗生素的应用常常掩盖病情 老年人的特殊性。 伴随症状: 寒战 : 肺炎 败血症 结膜充血:流行性出血热 单纯疱疹:感冒,大叶性肺炎 淋巴结肿大:传单,白血病 肝脾肿大 出血 关节肿痛 皮疹 昏迷 问诊要点 参考伴随症状 与医院里临床医师的诊断思路一致 课后问题 发热的病因与分类有哪些? 发热的三种常见热型特点如何? 发热的三个过程 ? 温馨提醒   课后有问题可以致以下邮箱联系      zimiaochen@163.com 皮肤黏膜出血(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自发性出血 损伤后难以止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三个: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 血管壁功能异常常见: 遗传性疾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过敏性紫癜 严重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的功能: 黏附 聚集成白色血栓,释放花生四烯酸,转化为血栓烷(TXA2),促进进一步聚集,收缩血管,止血。 血小板减少 生成减少:再障 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消耗过多:DIC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 继发性:慢粒 凝血活酶生成迟缓或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功能异常 遗传性 继发性:药物、尿毒症、肝病等 凝血功能障碍 遗传性:血友病 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 抗凝物质增多或纤溶亢进 临床表现 血液淤积于皮肤或黏膜下 瘀点:直径小于2mm 紫癜:直径3-5mm 瘀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