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诊断学发热演稿
发 热 主 讲: 张 蛟 章节重点 掌握发热的定义、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掌握发热的分度、常见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了解发热的病因及机制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一)发热 (fever)的概念 (二)发热机制 (三)病因 (三)病因 ★ (四)临床表现 ★ (四)临床表现 ★ (四)临床表现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波状热 不规则热 (五)伴随症状 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肿痛、皮疹、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六)问诊要点 * *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受性激素影响)体温可稍升高,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偏低,故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腋下温度36~37℃(最普遍、常用?) —口腔温度36.3~37.2℃?????????? —肛测温度36.5~37.7℃ 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fever)。 1.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血液中的中性、嗜酸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体温调节过程障碍→产热大于散热→发热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于: (1)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2)抗原-抗体反应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4)皮肤散热障碍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分为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2.发热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 ①骤升型:多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 ② 缓升型:多见于伤寒、结核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①骤降: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②渐降 :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 3.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2)弛张热 (3)间歇热 (4)回归热 (5)波状热 (6)不规则热 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日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 体温常在39℃以上,日波动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感染等。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起。 1.起病时的情况: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程度(热度高低)、频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及缓解因素。 2.有无伴随症状如畏寒、寒战、咳嗽、盗汗等。 3.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4.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 5.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