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与甜本地传统晒盐及制糖技术-元朗网站.docVIP

碱与甜本地传统晒盐及制糖技术-元朗网站.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的傳統製糖技術及糖廠的經營       香港歷史博物館  林國輝 19世紀中葉以前,糖是繼茶和絲以外,清廷最大宗的外銷品,而廣東與福建則是產糖最多的省份,引起了經濟史家濃厚的興趣。先秦至六朝典籍中,皆提到蔗,但據季羨林先生的研究,中國生產蔗糖的歷史,最早不超過三國時代,應是三國至唐朝的某一個時期,至於史書上記載唐太宗遣使到印度學習煉糖之法,應只是為了要改良中國既有的熬製沙糖的技術。近代用以生產蔗糖用的甘蔗(Sacchrum officinarum),原產於畿內亞,後傳播至印度,估計其培植方法也隨熬糖法於唐朝時傳入中國。 甘蔗生長於年平均溫約20-30℃,年降雨量多於1500毫米的地區,並以排水良好的砂土為佳,所以最適合在亞熱帶的「輋地」(坡地)上種植。中國的福建、台灣、四川、雲南、廣東及廣西等省份,皆適合甘蔗生長。 清代廣東的製糖業 明清以來,廣東已成為生產蔗糖的重鎮,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中,曾對廣東糖業有詳細記載:「糖之利甚厚,粵人開糖房者多以致富,蓋番禺、東莞、增城糖房者十之四,陽春糖居十之六,而蔗田與禾田等矣。……蔗之甘在幹在庶也。……榨時。上農一人一寮,中農五之,下農八之十之,以荔枝木為兩轆,轆轆相比若磨然。長大各三四尺。轆中餘一空隙。投蔗其中,駕以三牛之牯,轆旋則蔗汁洋溢,轆在盤上,汁流槽中。然後?成飴,其濁而黑者曰黑片糖,清而黃者曰黃片糖,一清者曰赤沙糖。……其凝結成大塊者,堅而瑩,黃白相間,曰冰糖,亦曰糖霜。」 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范端昂,《粵中見聞》也有類似的記載類:「榨之法,以荔枝木為兩轆,高三尺餘。規而圓之,徑闊二尺許。兩轆相比若磨,然中餘一空隙,投蔗其中,駕以二牛,鞭牛運行,則轆隨旋轉。蔗汁下注槽中,是謂糖清。然後用雞子清、豬膏合煮煉成,貯于糖漏。……久之啟視,其上近土封者如黃沙曰結糖,次曰三白,二白居中則為白糖。最白者以日曝之,細若紛雪。售于東、西二洋,曰洋糖。次白者售于天下。其凝結成塊,黃白相間者曰冰糖。」 從上述引文中可見:1)與香港相鄰的東莞及番禺縣,皆是蔗糖的主要產區;2)廣東的富農一戶可獨資擁有一台絞寮,而中農及貧農則要數戶合資才可建立絞寮;3)當時榨蔗糖的工具是由荔枝木所製,並以兩頭或三頭牛推動;四)廣東的蔗糖產品種類繁多,包括有黃片糖、黃沙糖、白沙糖及冰糖等,而且己經成為重要的外銷品。 香港傳統糖業的歷史及製糖作坊的分布 嘉慶廿五年(1820)編的《新安縣志》中,僅有數十字提及當時香港的製糖業:「蔗有二種……冬時榨汁煮煉成糖,其濁而黑者曰黑片糖,清而黃者曰黃片糖,其白而細者曰白沙糖。」。香港於1841年割讓予英國後,殖民地政府對新安及東莞兩縣的糖業亦甚為留意,到1898年「新界」割讓予英國後,港督卜力(Sir Henry A. Blake)隨即派員往新界調查,發現當時新界共有81台絞寮,甘蔗種植的面積達750 英畝,總產值更達175,000港元,其中四分一的糖產為當地村落使用,其餘則外銷至香港島及廣東。傳統製糖是勞力密集的工業,報告亦記載,當時製糖所得的收入,半數用於支付絞寮工人的薪酬及其他開支。 港督卜力對新界的製糖業興趣甚大,認為這是可以加以開發利用,他在1899年親訪屏山時,與父老特別討論到當地製糖業的現況,之後他甚至從夏威夷及爪哇引入新的品種,在屏山進行試種,並希望利用從外地輸入的機械糖磨取代原始的糖磨,以增加產量,但這兩個試驗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官方報告表示,元朗居民不滿機械榨汁機把甘蔗絞得太爛太碎,剩下的蔗渣不能用作燃料,令他們收入大減。 過往的政府報告視元朗為甘蔗種植的主要產區,但從今日找到的糖廠遺跡可知,上水及西貢地區亦有甘蔗及蔗糖出產,不過仍以元朗為最大宗。(遺跡分佈見附表一。)然而,有關本地糖廠的圖片資料甚為缺乏,最早的資料見於1934年的《香港自然家》(Hong Kong Naturalist)雜誌,書內轉載了1893年一位外國人在香港仔(Little Hong Kong)所見的蔗磨素描。1970年代港大建築系師生在西貢進行古建築及村落史跡調查時,亦對當地發現的蔗磨遺蹟進行繪圖。現今東京外語大學藏有數幅約繪於1860年的「中國製糖圖」,也記載了製糖的每一個步驟,從圖中所見的客家農婦妝扮,似為廣東一帶村落糖廠的情況。 從這些繪圖資料可見,香港地區的蔗磨是以花崗石打製的,而石轆的高度較矮,直徑較大,與上引文獻所見的荔枝木轆有著極大分別。 傳統糖廠的經營──以元朗山下村為例 山下村的糖廠 香港「新界」的糖廠遺址,以元朗屏山鄉山下村保存得最多及最好。香港政府1960年出版的《香港地名誌》所載,全村只有825人,但據父老憶述,過往村內曾先後出現過約13所糖廠,最高峰期曾有三所糖廠同時運作。現今尚可認出的糖廠名字有:中心寮、老寮、高地寮及新寮仔。其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