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明末清初的戏曲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
59
第二章 明末清初傳奇的抒情性與敘事性
第一節 戲曲的抒情性與敘事性
若要大別中國文學的體系,可分為抒情系統和敘事系統,而這也正是戲曲
表現手法的兩大主軸。抒情可以是抒作者之情 ,亦可是抒劇中人物之情,其精
神主要是來自詩歌傳統,目的在營造深沈幽邈的情境;敘事,則著重於表現事
件、經營情節,其模式主要是借鑑散文、小說的經驗,目的在建構引人入勝的
故事情節。前者可說是戲曲的隱性結構,關注抒發人物的內心世界;後者可說
是戲曲的顯性結構,側重以向外的方式,描述人物經歷的客觀事件。這兩大表
現方式,在戲曲中以不同比重、形態的方式並存著,呈現風格迥異的戲曲面
貌。
敘事與抒情是戲曲文學創作中主觀表現與客體對象的對應關係,宗白華
說:
抒情文學的對象是「情」,敘事文學的對象是「事」,戲曲文學的目
的,卻是那由外境事實和內心情緒交互影響產生的結果 — 人的「行
為」。 1
足見,「事」「情」的融合,方能呈現劇中人物內外在情境的戲劇張力。但實
際情形並不那麼單純;由於戲曲是多元藝術體系匯流而成,「抒情」與「敘
事」皆在文學的演化軌跡中各有所本,故在探討二者的特質,及彼此的相容
性、互斥性時,須回歸其體系源流,方能釐清原委。
一、戲曲的抒情性
中國戲曲某種層面來說可謂是一種「劇詩」,無論是表現樣式或追求意境
皆與詩歌擁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張庚認為中國戲曲是運用綜合形式追求詩意
1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頁229。
60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
2
的理想的劇詩形態。 中國戲曲的本質就是用語言描繪世界(主要是人)的意趣神
色;它主要不是把觀念裏的情節藝術表現於舞台,而是把觀念性的語言藝術表
現於舞台。因為寫戲的、演戲的和看戲的人,其注意力都不在一齣的情節是否
完整,而在欣賞對於人物神色、情感的表現。情節之所以被需要,不過是因其
給人物提供了一個表現神色、情感的背景。
就文學大體走向而言,西方人善於敘事,中國人則長於抒情。中國的詩
歌,無論何種體裁,都有一個「情」字貫穿其中。中國文人也多性情中人,在
其眼中,萬事萬物無不有情,故「托物言志」 、「藉景抒情」就成了詩歌藝術
的一大特色。推而廣之,不只是詩,中國大部分的文學體裁無不浸淫在濃濃的
感情語境中,從先秦散文、漢代大賦、明代小品文、到明清章回小說,都少不
了傳情的元素。反映在戲曲創作上,首先表現為從元雜劇以來,中國古代所有
一流的戲曲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抒情性,缺乏足夠的敘事性,且這些作品之所以
成為一流的原因,也正在於其中抒情性所創造的極高的藝術境界,而不是敘事
性的戲劇意識與戲劇手段的充分完備。對戲曲創作者來說,相較於戲劇情節的
鋪陳,抒情詩歌的寫作是更為自覺和更為要緊的藝術追求。
足見,戲曲的抒情系統和其背後的精神支柱—詩歌傳統,有很大的關聯。
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詩歌世界,根深柢固的詩歌傳統與詩歌意識使
任何由詩演變來的藝術形式都無法擺脫它強大的「向心力」,最終都會被同化
的「共性」淡化自己的「個性」,使得中國文學藝術都具有詩化的特徵。聞一
多曾在《文學的歷史動向》一文中指出:
詩 —抒情詩,始終是我國文學的正統的類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
的類型,賦、詞、曲,是詩的支流,一部分散 文,如贈序、碑志等,是
詩的副產品,而小說和戲劇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夾雜此詩。 3
因此中國戲曲亦形成以「曲」為核心的「劇詩」形態。劇作者以呈現曲的
音律美、文辭美為最大宗旨,曲辭在戲曲中,雖也有交代劇情發展的功能,但
更多的是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情景描寫的寫意和詩化,在寫作構思上,自然
傾向抒寫個人情志,強調抽象的意境,因此呈現在戲曲中的特質為主體性大於
客體性,不利劇情開展的現象。
2 張庚:〈關於劇詩〉,《張庚戲劇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頁 164-
184。
3 聞一多:〈文學的歷史動向〉,《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頁 202。
第二章明末清初傳奇的抒情性與敘事性 61
也由於情是詩的本體特徵,它對人類情感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情」作為
詩與戲曲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