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地理学报.pdfVIP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地理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地理学报

第72 卷第5 期 地 理 学 报 Vol.72, No.5 2017 年5 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May, 2017 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演化与 东西方文化交流 安成邦,王 伟,段阜涛,黄 伟,陈发虎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 ) 摘要:基于环境记录、考古发现,以及同位素资料,对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全新世 以来的环境变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环境变 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表现出季风—西风过渡带干 湿变化的模式,晚全新世气候趋向干旱;从新疆到中亚的丝绸之路沿线的环境变化比较一致: 在早全新世(BC 6000 以前)主要为干旱环境,植被以荒漠类型占优势;中晚全新世,湿润程度增 加,草原植被扩展。新疆和中亚全新世中晚期较为湿润的环境为东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较适宜 的环境基础。得益于环境条件的改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进程在BC 2000 以后明显加速。 在BC 2500-2000 期间,东西方农业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接触融合,是史前丝绸之路的首次贯 通;在BC 2000- 1000期间,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地带形成了以小麦—/大麦—粟黍—畜牧为特征 的混合型经济特征,并扩散到欧亚草原带,和周围的畜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持续到历史时 期。这种空间分异,是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史前时期,东西方农业 的相向传播和融合,基本沿着山前地带的绿洲蛙跳式前进。到了历史时期,政治版图的变化是 影响丝绸之路的首要因素,但环境变化仍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关键词: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环境变化;小麦;粟黍;东西文化交流 DOI: 10.11821/dlxb201705009 1 引言 [1] 丝绸之路曾经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关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的 记载,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后就史不绝书,但 “丝绸之路”这个名词的历史并不长。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 《中国》一书中,把 “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 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 “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后来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的外延和内涵都逐步扩大,陆续出现了草原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等概念。目前学界广泛提到的丝绸之路大致有这样几条:通过欧亚草原连 接东西方的草原丝绸之路、通过中国西北直达中亚进而通向地中海沿岸和南亚的中亚丝 绸之路、通过中国西南连接南亚次大陆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通过海洋的海上丝绸之路。 收稿日期:2016-10-19; 修订日期:2017-02-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31C11KYSB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No Key Project of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No. 131C11KYS 作者简介:安成邦(1970-), 男, 甘肃通渭人, 博士, 教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5510M),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变 化、环境考古。E-mail: cban@ 通讯作者:陈发虎(1962-), 男, 陕西丹凤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4201M), 主要从事干旱环境形 成演化、人类扩散及适应研究。E-mail: fhchen@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