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科图产业技术情报——碳纳米管产业技术应用
产 业 技 术 情 报
—————————————————————————————————————————————————————————————
2015 年3 月4 日第3 期(总第34 期)
编者按:
自1991 年碳纳米管被发现以来,已经广泛地影响了化学、物理、材料等众
多科学领域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本期专利分析显示:全球碳纳米管专利申
请量已经超过2 万件以上,形成了以中国、日本、美国、韩国为主体的研发国,
碳纳米管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器件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应用形成当前的研发热
点。
本期重点:碳纳米管产业化应用技术
碳纳米管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
区;排名前10位的国家/ 地区均在除本国外的多个国家/ 地区进行了专利布局,
其中美国、中国和日本是最受关注的技术市场国。
碳纳米管前10 位高被引专利中7 件专利来自美国,2 件专利来自日本,1 件
专利来自韩国,可见美、日、韩专利申请总量虽少于中国,但却掌握了碳纳
米管领域较为核心的技术。
碳纳米管专利的热点技术领域包括:碳纳米管的规模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
料、锂离子电池电极以及场发射效应、碳纳米管薄膜研究、碳纳米管在太阳
能电池、燃料电池以及储氢技术和传感器等的应用。
主编:刘细文 执行主编:贾苹 本期策划:郑菲 董璐 陈枢舒
联系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33 号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产业情报研究中心
邮编:100190 电话邮件地址:liz@
1
目 录
【技术趋势】3
1. 碳纳米管专利申请趋势分析4
2. 碳纳米管专利国家/地区分布5
3. 碳纳米管专利技术布局6
【核心技术】7
【重点机构】10
【重要人物】13
1.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13
2. 上海交通大学张亚非教授13
3. 哈尔滨工业大学赫晓东教授14
4. 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15
5. 美国西北大学Mark C. Hersam 教授16
【产业动态】16
1. 产业政策16
2. 企业动态18
【技术转移】20
2
【技术趋势】
纳米碳材料是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 100nm 的碳材料。
分散相既可以由碳原子组成,也可以由异种原子(非碳原子)组成,
甚至可以是纳米孔。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碳纳米管,碳纳
米纤维,纳米碳球。碳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纳米科学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现的
富勒烯、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
1991 年日本NEC 的电镜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首先在高
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碳纳米管。在短短数 10 年来,碳纳米
管已经广泛地影响了化学、物理、材料等众多科学领域并显示出巨大
的潜在应用。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具有很高的轴向强度、
韧性和弹性模量。碳纳米管拉伸强度达到 50 ~200GPa ,是钢的 100
倍,而其密度却只是钢的 1/6。试验证明它是目前所知材料中最硬和
最强的材料,再加上它自身的低密度,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运
动器材、汽车等领域。同时,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利用其
电学特点性,可以制造二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等设备。
本报告针对碳纳米管相关专利进行检索和分析,并结合报道分析
产业现状,旨在通过对碳纳米管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揭示该领域当前
的专利活动特点,为我国的科技决策和课题研究提供支持。检索数据
来源于美国汤森路透科技公司的TI (Thomson Innovation)平台的增
1
值专利信息数据库(DWPI 和DCPI),利用关键词设计检索策略 ,共
检出相关专利21436 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