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Tolstoy.L.N.,杨楠.pdf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Tolstoy.L.N.,杨楠.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译序 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欧洲 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正是他,以自己深邃的智慧、无畏的精神、 不倦的探索、丰硕的成果将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顶峰,对世界文学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全人类景仰的文学大师。作为他的长篇巨著 《安娜 ·卡列尼娜》中译本的译者,我想介绍一下托翁其人其书,也许对我国 读者,特别是跨世纪的青年不无裨益。 托尔斯泰一八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的一座贵族庄 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他的家世,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典型的贵族 之家。父亲尼古拉 ·伊里奇 ·托尔斯泰伯爵参加过一八一二年反抗拿破 仑的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 ·尼古拉耶夫娜是尼 ·谢 · 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就是托尔斯泰母亲的陪 嫁产业。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贵族教育,但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靠姑母 抚育,童年和幼年是在痛苦与不幸中度过的,从而养成了他爱好沉思的 性格。一八四四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先是东方语言系,后转法律 系,均无甚兴趣。当时俄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思潮澎湃起伏,年 轻的托尔斯泰一方面恋上了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则迷上了卢梭的回归自 然的思想。到大学三年级时,即一八四七年四月,他便告别了当时沉 闷、枯燥、守旧的课堂,毅然回到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时他与三个 哥哥业已分家,他分得了这座庄园,拥有一千四百七十俄亩土地和三百 三十名农奴。回到庄园后,托尔斯泰亲自管理农事,努力改善农民生 活,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这种改良主义做法,未能获得农民的理 解,归于失败。沮丧之余,他又致力于农村教育,收效亦微。一八五 年,托尔斯泰怀着不安的心情来到莫斯科,在上流社会中厮混了一阵, 不仅没有找到出路,相反,纸醉金迷的生活使他感到厌倦。一八五一年 四月,他随兄尼古拉去高加索作战。一八五四年三月,又加入多瑙河部 队,参加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他作战勇敢,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 精神。 托尔斯泰的军旅生涯,从一八五一年四月开始,到一八五六年十一 月以中尉衔退役为止,长达六年之久,他不仅接触到了高加索优美的自 然风光,而且更多地熟悉了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优秀品质,加深了 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意识。这一切更激起了他强烈的 创作欲望。一八五二年至一八六二年是他创作的早期。早期的代表作 有: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 《幼年》、 《青年》 (1852—1857), 《袭击》 (1853), 《伐木》 (1853—1855), 《塞瓦斯托波尔的故 事》 (1854—1855), 《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6), 《琉森》 (1857), 《哥萨克》 (1852—1863)等。托翁早期的作品为中短篇小 说,贯穿了作家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追求平民化和追求道德自我完 善的思想。这时期是作家在艺术上、乃至社会问题上初步探索与实验的 时期。 托尔斯泰于一八五六年十一月退役后,次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 利和德国游历,一方面扩大了文学艺术视野,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西欧 资本主义残酷性和俄国落后面貌的认识。归国后,他在庄园继续进行文 学创作,并以极大热忱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先后为农民子弟开办了二十 多所学校,在调解农民与地主的纠纷时,又往往站在农民一边,凡此种 种,必然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家宅屡遭宪兵搜查,不久学校也被迫关 闭。面对着农奴制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托尔斯泰思想上陷入矛 盾和痛苦之中。围绕着农奴制改革问题,社会各派势力斗争日益尖锐, 托尔斯泰企图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农民问题的种种方 案,连连碰壁。在文艺问题上,他与屠格涅夫一道,由于坚持自由主义 立场,而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革命民主主义派决裂。如 果说托尔斯泰四十年代在大学学习时,接受卢梭思想、采取开明的贵族 地主立场是他世界观的第一次变化的话,那么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 的系列事件和矛盾,正促使他的世界观酝酿第二次变化。 一八六二年九月,托尔斯泰与索菲亚 ·安德烈耶夫娜结婚,婚后获 得了一段时间的心灵宁静。从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他花六年心 血,完成了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这是一部反映俄国军民在一八一 二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的史诗性巨著,作家讴歌了俄国军民同 仇敌忾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也显示了作家本人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 心。 《战争与和平》的问世,使作家赢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