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统文化隐喻.doc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隐喻:神垕钧瓷历史变迁的社会学考察 (转载注明:刊载《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4期P27-36) 摘? 要:本文以豫中古镇神垕钧瓷特色文化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钧瓷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运作过程的历史考察,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风起的区域“名”文化或特色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性运作机制和运转逻辑,同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本理论的社会学框架。 关键词:神垕钧瓷;传统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现代性 ? 钧瓷是有别于一般青瓷的一种独特瓷种,几经波折,到建国前后已经濒临停烧,1950年代中后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逐渐在豫中古镇神垕恢复研制和生产起来,并多次被选为“国礼”,参与诸多颇具影响的国际国内重要活动。改革开放以降的市场化运动中,经过短暂消沉,到1990年代中后期,神垕钧瓷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渐为地方政府着力推动,形成行之有效的地方特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大大促动了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 历史地看,神垕地方以闻名世界的钧瓷文化为突破点,启动以钧瓷为龙头的地方特色或“名”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在建国后特别是肇始于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以来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并非孤例,甚至相当普遍。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追求采取的是一种赶超式发展战略,其中一个突出的发展战略就是以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或“名”文化为核心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地方,利用辖区内的“名人”、“名遗迹”、“名古事”、“名特产”,发展地方经济,并获得发展奇效。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或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下,神垕地方政府摸索出 “以钧兴镇”、“钧瓷带动”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在当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浪潮中,具有相当的现实典型性和普遍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 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特别是社会学界对于这种“名”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却少有真正学理上的分析。学术思想必须来源于社会现实,而又不断为现实生活 ????????????????????????? 收稿日期:2009-12-01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南大学校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编号:2009YBZR038。 作者简介]:王洪伟,男,河南神垕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和发展社会学。 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旨在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出发,来弥补这种学术上的缺 憾,由以探索一般性的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或“名”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运作机制或运转逻辑。 一、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对钧瓷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运作逻辑和运转机制的考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理论价值。中国是一个具有着五千年连续文明史的古国,对传统文化经济功能的分析不仅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大多援引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和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实际,创造出不少理论卓见和行之有效的政策见解,但是其间常有不顾中国社会文化实际而滥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现象。在这里,我们回到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本源,首先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概念谈起。 (一)资本和文化资本 布迪厄把资本划分成经济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形式。经济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并以私人产权形式制度化;社会(关系)资本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化形式;“文化资本”则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而且转换过程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 布迪厄尤为关注“文化资本”(culture capital)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扩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在他看来,文化资本并不具有经济资本那样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只是体现了与经济资本的相似性。他对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做了概念性的和分类意义的表述:一是身体化形态,以精神和身体性持久的形式(如文化、教育、修养)存在,“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的方式进行当下传承”,靠投资于各种市场(家庭、学校、学术、社交、劳动力等等)来获取,这种回报既可以是金钱、社会地位等“物质性利润”,也可能是他人的尊敬或好评等“象征性利润”。[1]二是客观性形态,即物化(object)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书籍、建筑、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产品,是可以直接传递的。但这种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也需要具备或多或少的身体化形态,行动者要在真正意义上拥有文化产品,除了必须投入经济资本外,还要进行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投资。[2]文化产品许多时候同时为两类人所共有,一类是文化资本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