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三踝骨折治疗体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例三踝骨折治疗体会

18例三踝骨折治疗体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cotton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踝穴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均应以骨折解剖复位、损伤韧带愈合良好为原则,因此目前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者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1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8~68岁,平均38.5岁。按Danis-Weber分类法[1] ,A型5例,B型5例,C型8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14例。损伤原因:跌倒扭伤4例,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1.2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先取外踝后弧形切口,后踝骨折块累及关节面少于1/4者,切口位于腓骨稍后缘;后踝骨折块累及关节面大于1/4者,切口起自腓骨外侧,止于跟腱外缘。外踝骨折用1/3管形钢板或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再于内踝稍后侧切弧形切口,通过外踝切口联合内踝切口显露后踝骨折,用骨膜剥离器将骨折片顶向远侧。骨折复位后先以克氏针、尖头复位钳临时固定,术中摄片示骨折复位满意后以2枚松质骨拉力螺钉或可吸收生物钉固定,内踝骨折以螺钉或克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固定。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例,用小钩拉腓骨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如不稳定,在下胫腓联合上1.5cm处用1枚3.5mm皮质骨螺钉贯穿腓骨和胫骨外侧皮质固定。螺钉方向由后向前25°~30°,平行于胫骨关节面。术后石膏后托外固定,4~6周拆石膏,8周扶拐下地活动。   2 结果   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X线征予以评定[2] ,优10例,感觉满意,功能检查及X线征无异常;良6例,活动后可有轻度踝关节不适,但运动量和行走距离和术前差不多,踝关节伸展活动较健侧略受限;可2例,长时间行走后关节疼痛、乏力,休息后可缓解,踝关节部分受限,X线片示轻度踝关节炎;差0例,踝关节经常疼痛,生活能力明显受影响,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关节畸形、骨性关节炎。本组病人优良率88.9%。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 三踝骨折可在伤后数小时内发生肿胀,如外科手术在伤后8h内进行,肿胀几乎全是血肿,组织内无水肿,皮肤张力性水泡未形成,此时手术容易操作,预后效果好。如水肿与皮肤张力性水泡已发生,手术应推迟到1周以后。Hoiness等比较伤后8h内手术组和伤后至少5d手术组,两组的创缘感染率分别为3.0%和17.6%[3] ,在住院时间上延迟手术组也平均延长了12.4d。本组18例,12例于伤后8h内手术,伤口感染1例;6例于伤后9~12d手术,伤口感染1例,故应争取在肿胀高峰前行手术治疗。   3.2 手术切口的选择与骨折的固定次序 AO组织主张通过腓骨后缘的切口先固定腓骨,后固定后踝,再通过内踝切口固定内踝。陆维举等[4] 认为通过后内侧切口暴露后踝,与后外侧切口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手术顺序应为外踝→后踝→内踝。我们在术中发现单用外侧切口或内侧切口,有时后踝骨折很难复位,特别是伤后1周手术的患者。我们采用外踝后侧弧形切口,此切口可同时显露外踝及后踝,通过跟腱与腓骨肌之间,避开腓肠神经,解剖胫骨后脂肪垫到胫骨后方,再通过内踝后缘的弧形切口,直视下观察到后踝及内踝骨折块,较轻松地行后踝→外踝→内踝骨折复位内固定。外踝后侧的弧形切口,内固定物位于皮下,可避免将内固定物置于切口之下,减少因感染、切口裂开造成内固定物外露。     3.3 关于下胫腓联合的固定 下胫腓联合有胫腓骨远端及胫腓联合前韧带、下胫腓联合后韧带、胫腓骨间韧带、胫腓横韧带四部分组成。三踝骨折多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上移,踝穴增宽。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与迟发性踝关节不稳定及早期退行性关节炎有着密切联系,但对下胫腓联合分离是否需要坚强固定仍然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如果能保证内外踝的牢固固定且三角韧带结构完整,则不必再固定下胫腓联合。AO学者认为下胫腓联合是否需要进一步固定取决于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腓骨的长度已经纠正,腓骨已固定,内侧结构已重建,此时若下胫腓联合仍不稳定,则需要进一步固定,需要从腓骨向胫骨固定螺钉。螺钉方向由后向前25°~30°,平行于胫骨关节面,螺钉恰好位于胫腓关节的近端。在固定过程中,足应放在轻度背屈位[5] 。我们认为当骨折复位后,虽然下胫腓得到复位,仍应固定。因为下胫腓关节是一个微动关节,正常情况下有0.13~1.80mm的活动范围,如不固定,则在术后功能锻炼中可影响韧带的修复而至踝穴增宽和踝关节的不稳。我们在术中应用1枚3.5mm的皮质骨螺钉按照AO组织的固定方法对所有病例的下胫腓进行固定,并于术后6~8周常规取钉,通过术后X线片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