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doc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   作者:陆建常,吴芳,刘晓庚,曾冠波 【摘要】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扫描原始数据送到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讨论其CT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CT血管造影( CTA)检出脑内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2例,急性脑血管梗塞5例,血管狭窄2例。除1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而DSA未能检出外,其余病例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安全、快速、无创、准确性高,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急性脑中风致死率、致残率很高,在多排CT问世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多在发病后才进行检查,对及早发现病变,进行预防性的治疗作用有限。1978年Katata K等[1]报道了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y, CTA)对脑Willis环的显示作用,近年来多排螺旋CT的出现及技术的不断成熟,加上CTA的无创性检查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对中风发作前显示病变,减少疾病的残死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搜集我院21例脑血管病变的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6~68岁,平均43.6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8例,急性肢体偏瘫13例(其中8例CT平扫诊断为脑出血并于脑出血后第9~25天行CTA检查,5例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CTA显示脑血管闭塞,经DSA检查及CT复查得到确诊)。20例CTA检查结果与DSA相同,1例CTA检查出大脑前动脉瘤而DSA未检出。   1.2 检查方法   所用CT机型为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病人仰卧,取0M线先常规对全脑进行平扫,范围从下颌角水平至颅顶,再从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100ml(300mg/ml,注射速率3ml/s),延迟16~21s行动脉期增强扫描,第一期扫描结束后立即行第二期扫描。扫描参数:125kV,电流150mA,FOV 20cm,层厚3mm,根据病变需要分别将动脉期和(或)静脉期扫描原始数据送到ADW4.2工作站上采用层厚1.25mm,螺距1,矩阵512×512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   2 CT及DSA表现 本组检查出脑内动脉瘤7例(均为单个病灶,见图1、图2),其中6例DSA检查证实,1例脑出血病例,CTA显示大脑前动脉瘤,DSA未能检出,后经手术证实。其中大脑前动脉瘤3例,前交通支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CT均表现为自血管分支向一侧突出的圆形或椭圆形小囊状影,瘤体最大直径为21 mm,最小约5 mm。动脉静畸形(AVM)5例(见图3、图4),其中位于小脑半球1例,额叶1例,颞叶1例,顶叶2例,DSA及CTA表现为粗大迂曲的异常血管团及动脉期早显的粗大回流静脉,DSA能清楚显示异常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引流方向,而CTA对异常血管团的定位及引流静脉的流向显示较为清楚,但均未能清楚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及走向。2例Moyamoya病(即烟雾病,见图5、图6)DSA及CTA均可清楚显示闭塞的颈内动脉部位及形态、烟雾状的侧支循环网。5例急性血管闭塞及2例血管狭窄CTA及DSA显示效果基本相同,其中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5例,5例血管闭塞均为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例血管狭窄除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外,未见脑梗塞CT表现。   3 讨论   3.1 16层螺旋CT检查及血管成像技术   CTA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浓度及扫描时间选择。扫描太早血管内造影剂浓度不足难以显示,太晚可能因静脉回流太多,静脉血管重叠不利于动脉及病变的显示,选择造影剂在血管内达最大峰值是扫描成功的关键。由于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具有造影剂跟踪技术,因此对扫描时间的选择均由机器完成。具体操作时,我们先行小剂量注射造影对比剂(18~20ml),记录颈内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对比剂在动脉内达峰值的时间,根据峰值时间计算出在正式注射对比剂时的扫描时间,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主要缺点是试注造影剂会加大造影剂的用量。如果CT机没有对比剂跟踪技术,也可采用估算法,在开始注射造影剂后,延迟16~18s开始行第一期扫描,完成第一期扫描后立即进行第二期扫描,大多数扫描效果较为满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