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象学与唯识学所理解的深层心识结构的比较研究.PDF

——对现象学与唯识学所理解的深层心识结构的比较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现象学与唯识学所理解的深层心识结构的比较研究

最终意识与阿赖耶识 ——对现象学与唯识学所理解的深层心识结构的比较研究∗ 倪梁康·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 一、引论(1):现象学与唯识学的共同立场 在一定的意义上,现象学与唯识学都可以被看作是某种类型的意识哲学或心智哲 学。在心识分析方面,虽然佛教唯识学并未明确提出类似“意向性”的概念,但它所 做的相关讨论,仍然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象学、尤其是与胡塞尔一脉的意识现象学相 通融,而且两者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互补的可能性。这已成为现象学研究界与唯 识学研究界的一个基本共识。① 寻找和发现现象学与唯识学之间的共同点或相似点,看起来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一 件工作,也是在比较研究中可以最先开展的工作。这里仅举几例: 1)对反思或反观之取向的共同偏重。这是精神活动反身自省的取向。唯识学与 现象学都把对心识结构的观察和把握看作是自己的一个主要任务,主张了解自心的体 性,或是以“观心”的名义,或是以“反思”的名义。这个反思的取向,被胡塞尔的 现象学视作哲学的根本特征:哲学态度,从而有别于自然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它最 早可以追溯到奥古斯丁的名言:“不要向外行,回到你自身;真理寓于人心之中。”而 这个主张,与唯识学乃至整个大小乘佛教所弘扬的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以及 ② “万法唯识”之道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 基金项目:教育部 2006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 ① 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参见文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只是这里特别要提到北山淳友(Junyu Kitayama) 的德文著作:Metaphysik des Budhismup. Versuch einer philosophischen Interpretation der Lehre Vasubandhus und seiner Schule, Stuttgart/Berlin: Verlag von W. Kohlhammer 1934. 北山淳友曾在弗 莱堡和海德堡就读,后于 1936-1944 期间在柏林洪堡大学日本研究所任日本助理、研究所副主任, 再后于 1944-1945 年在布拉格卡尔大学担任正教授和东亚研究所主任。他的这部共有 268 页的著 作没有标明是学位论文,只说明是写于 1931 年,并于 1934发表在图宾根大学东方学专业系列丛 书中的专著。他在前言中特别感谢弗莱堡的胡塞尔、海德堡的雅斯贝尔斯等人“为他在大学学习 期间提供了极有成效的启示”(第IX页)。此外,他在参考文献中还列出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 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据此,该书带有现象学思想背景是毫无疑问的。但北山是否是“历 史性地沟通胡塞尔现象学与世亲唯识的第一道桥梁”(参见;吴汝钧,《唯识现象学》(一)(二),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 年,“总序”),则还有待验证。仅从北山把绝对意识等同于阿摩罗 识的做法一例(第 143页),实难做出任何实质性确定。因为一方面,绝对意识在黑格尔(北山 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精神现象学》)那里也是核心概念;另一方面,胡塞尔的绝对意识概念并 不能与阿摩罗识相提并论。笔者在后面将会详细说明这一点。但是,日本仍有人研究在北山淳友 的这部书中的唯识学与现象学之潜在关系,例如可以参见:司马春英,“唯识思想と现象学—— 北山淳友《仏教の形而上学》を中心に―”,载于:《近代仏教》,第 5 号,1998 年,第 29-42 页。 ② 此外还可以参见《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佛陀在这里把了解“心”的缘起发生看作是 修行的第一任务:“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善男子。若诸菩萨善 1 2)对主客体二元思维模式的类似解构。尽管佛教没有面临欧洲近代思想的主客 体思维模式带来的问题,因此在它这里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解构,但佛教从一开始 就取消了主客体思维模式得以成立的前提。正如佛教把主体与客体还原为“能执[能 取](grāhaka) ”与“所执[所取](grāhya) ”或“见分”与“相分”一样,现象学把主 体与客体还原为“意向活动(Noesis ,能意)”与“意向相关项(Noema ,所意)”或 ① “显现”与“显现者”。 3)对还原思想与方法的共同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