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符号学下理据性滑动
符号学第四讲(下):理据性滑动 语言中的偶发理据性 普遍符用理据性 理据性在使用中上升 理据性滑落 理据性滑落后陡升 索绪尔:任意性非绝对 “任意武断性”的反面是“理据性”(motivation), 索绪尔承认:任意性原则,哪怕在语言的词汇层面上也不是绝对的,两种词不完全任意。 一是象声词,感叹词,都具有“语音理据性”(phonetic motivation), 二是复合词,如“十五”、或词组如“苹果树”,复合词或词组具有排列方式的理据性(前词与后词的搭配并不任意)。 索绪尔承认的例外之一:语音像似(phonetic iconism) 全世界的语言都有“声音像似” 。 各民族几乎都用唇音m称呼母亲,显然这与哺乳有关;用塞音p-d称呼父亲,看来与最简单的呼叫有关。 再例如英文那样用b作“打击”用词(如bang, beat, batter, bash, bruise, blister),用p作“脚步”用词(step, stop, stamp, stomp, tap, tamp, tramp)。 中文一旦像声,也几乎类似,例如急剧动作用爆破音:“棒打”、“抨击”、“拍打”。 但是这种语音相似,在任何语言中都过于零散,难以找到规律。 索绪尔承认的例外之二:构词理据 复合词,如“十五”、 词组如“苹果树”, 复合词或词组具有排列方式的理据性(前词与后词的搭配并不任意) 无理据如何模仿? 在语言这个最大的符号体系中,理据性基本上完全缺失。因此,理据性在符号中是例外。 但是,模仿是人的最基本意义表达活动,尤其是文学艺术,离不开模仿。没有理据性,就无法作模仿再现。 而语言是人类表达意义主要工具。 基本上无理据的任意武断的语言,用于模仿时必须如象声词一样“像似”对象。 这个根本性的矛盾,在人类文化中是如何解决的呢? 扩大语言理据性范围 乌尔曼进一步指出有三种根据性:语音理据性(即拟声理据);词形理据性(衍生词理据);语义理据性,指的是各种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尤其是比喻与转喻。 热奈特认为同形词,同音词等,都有理据性,他称这些为为“初度克拉提鲁斯现象”(primary cratylism); 然后他讨论了诗歌语言的“理据链接幻觉”,例如比喻,通感等,他称作“再度克拉提鲁斯现象”(secondary cratylism)。他的结论是:诗歌语言的目标,就是创造“尽量多的有理据词语”。 Gerard Genette 再度推大理据性范围 费歇认为语法是一种“图表像似”,因为语法实际上是意义的同型结构,与意义相应。 乌尔曼几乎推进到了最后一步:“每一个习用语,都有任意武断的词,也有至少部分有理据,即透明的词”。 但是他们的理据性例子再多,也都是部分的,偶发的。 而普遍理据性是客观使用 任何语言都能进入文学,都可以进行模仿。 语言可以用来模仿,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再三强调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文学的最重要机制是模仿,模仿就是利用语言的像似性。他讨论的模仿范型是悲剧。 历代很多诗人,都感到这里有个巨大的未决问题: 莱辛指出:“诗歌必须追求把符号从任意符号提高到自然符号”。 路易斯很早就谈到了“由词组成的画面”。 维姆萨特给语象下了个定义:“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其语言潜力的语言形象”。 最强烈的呼声来自庞德, “作家对像似的迫切需要”。 “普遍语用理据性” 语言,作为人工制造的符号,必然被社群作集体使用。语言在使用语境中被理据化, 这种语用理据性,在使用者社群中,是普遍的。 维根斯坦对此有个说明:“(同意)不是意见一致,而是生活形式一致”。他说的“生活形式”是指语言在生活中的使用方式。 不是符号给使用以意义,而是使用给符号以意义,使用本身就是意义。 普遍像似性 第一,接收者的思想与认知中,心像无所不在; 第二,在“创造性文本”中必然需要像似符号; 第三,传达中互相理解以语言的像似为先决条件。 这三点都落在符用范围里,其中“心像原则”是最根本的,语言要能激发心像,语言文本中就必须有语象。 洛特曼指出,在模仿中,“语言符号意义化,使符号变成其内容的模型” 。 语像 “树”这个词,一张树的照片,一棵活生生的树,符号很不相同,给使用者的感觉却类似,在使用中效果也类似,证明它们有相通之处。在此出现了一个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使用造成理据性。 西尼则认为这是“现象符号学”的根本问题:“说‘house’,写成斜体,写成大写,像孩子一样画一所房子:这些声音,记号,图画,意义都是相同的,哪怕说maison,或是说casa,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或思想的形式,使它们意指房子”。 他称这个“思想”为“形式的内容”(the content of the form)。 贡布里希论使用意义 贡布里希的名文,“对一座木马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