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重构与话语表达:公共文化视阙下的伏羲祭典.pdfVIP

传承、重构与话语表达:公共文化视阙下的伏羲祭典.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社会科学 2014年第3期 传承、重构与话语表达: 公共文化视阙下的伏羲祭典 高小岩 全美英 摘 要: 伏羲是作为填补成文历史前的文明酝酿期标志型人物,经过数千年后人的记载、论证和实 践的建构,成为类似黄帝、最广为接受的民族早期共同记忆的合理解释。 对伏羲的祭祀也成为民间社会传 承至今、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事项。 羲皇祭典是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仪式。 伏羲不仅被作为 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作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和再造。 通过对公祭伏羲大典的实 地观察和仪式学分析,以及结构视阙下的价值涵化与场域共振的阐释,提出重塑文化空间和公共领域的尝 试在于通过话语交往把公共性问题带入仪式活动中,文化的本质和价值得到维护、延续和发展,从而带动 增强中华凝聚力。 关键词: 伏羲 价值传导 场域共振 公共文化 话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2338(2014)03—0171—07 作者简介:高小岩,男,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出站。 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学、人类学研究。 全美英,女,朝鲜族,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庆典仪式是规模和影响较大、某种程度上已成定制的周期性呈现的公共仪式活动。 对于公共仪 式的发生意义和存在实质,有不同的解读。 马克斯 ·韦伯强调的是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确切地说是人 [1] 们认为有社会意义来理解的行为。 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不是从现象进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 [2] 从现象退回到关于现象的陈述,退回到概念方式。 尤根 ·哈贝马斯则指出,当文化成为一种现实的 权力形式,社会已经开始依靠文化的力量来影响他人与政治权力,权力也要借助文化为自己的“合法 [3] 性”进行辩护。 认同意识是深植于文化内表的权利形式之一,是凝聚和维系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 重要纽带。 认同意识的源头除了法理层次的政治社会架构之外,更深的层次是基于前现代的历史文 化积淀。 现代民族国家在发掘和重温人群共同体业已存在的早期记忆,以巩固存续合法性和在普遍 “他者”对照下文化相对视角的边界勾勒。 庆典仪式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思维习惯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模式的侧面反映。 纵观民族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都无法忽视社会主观选择记忆下的特定事件的“盛大叙事”作 用。 仪式及其包含的符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个人成其为个人、社会成其为社会、国家成其为国家并 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通过文化、心理的认同而构成的,而这种认同又是通过符号和仪式的运作所造 [4] 中国历史发展的横截面不断提供成文记载和民间记忆 就的。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11CSH032)和中央高校科研项目(ZY1353)阶段性成果之一。 171 的基本素材,尤其是早期伏羲、黄帝等共同记忆和祭祀传统成为世俗社会解释早期文明肇始逻辑和共 同体由“自在”到“自觉”的关键节点。 以伏羲祭祀为例,在被祭祀的历史中,仪式的文化内涵不断发 生转换,各个朝代不同的时代背景、统治策略、思想观念,决定他们对伏羲祭祀的不同政策取向。 伏羲 [5] 不仅被作为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作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和再造。 民间传 统和地方性知识的原生存在,在政府、社会团体等组织性力量的参与和糅合中,不断地进行意义积累、 重构和附加,因时因境地来适应公共文化诉求和社会整体氛围。 韦伯曾提出以目的为趋向的工具理性和以价值为趋向的价值理性,另外还有自觉或不自觉遵从 风俗、习惯的传统行为,以及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