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红高粱》看赵季平电影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近十年研究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看赵季平电影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近十年
研究综述
于渤涵 刘鲲鹏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音乐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大批优秀电影音乐人涌现,赵季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电影音乐作品以丰富的民族特色著称,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红高粱》为出发点,对近十年关于赵季平电影音乐作品中民族元素的研究进行综述,从民族因素及其对电影的作用等方面梳理了相关文献,以期对中国的电影音乐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赵季平 电影音乐 民族特色 《红高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的电影音乐人和中国第五代导演一起,为我们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影片。赵季平无疑是当时电影音乐人中的佼佼者,他始终坚持从中国的民族民
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以自己对于电影音乐的独特认识,使他的电影音乐创作,既有灿烂的民族色彩,又有现代音乐之光华,创造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对于赵季平电影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电影音乐的繁荣,更能为中国未来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借鉴。
赵季平先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红高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对通过《红高粱》电影配乐来研究赵季平电影音乐中民族元素的文献进行综述,对民族元素,民族元素成功融入电影的原因以及民族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民族元素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家族》,该片以童稚的观点用第一人称回忆了抗日战争中“我爷爷”于占鳌和“我奶奶”激情四射的爱情故事。
在进行此片的音乐创作时,导演张艺谋同赵季平在美学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即用非常规的思维、非常规的乐队组合、非常规的音色去进行创作,说穿了就是要走不寻常的道路。在电影《红高粱》中,赵季平以他多年来农村生活的经验和对中国民乐的深刻认识,进行了大胆洒脱的音乐创作,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
影片《红高粱》的音乐由主题歌《妹妹曲》,两首插曲《颠轿曲》与《酒神曲》以及其他童谣,器乐组成。在这些主题曲,插曲和背景音乐的创作中,赵季平借鉴了民歌,戏曲等多种形式。
民歌
电影中的三首歌曲均借鉴了民歌元素。其中以《颠轿曲》最为明显。
曹广壮、刘瑶、和童敏帆在各自的作品中对于《颠轿曲》中的西北民歌特色均有表述。其中曹广壮明确地指出,《颠轿曲》改编自河南民歌《抬花轿》,并在其中加入了汉族音乐元素。童敏帆进一步提出,《颠轿曲》的节奏和歌词也借鉴了民间抬花轿的元素,富有画面感。
一些学者也对《酒神曲》中的民歌元素进行了分析。项筱刚在《从四部作品看新时期电影音乐的中国流派》中提到,《酒神曲》融入了北方的劳动号子的特点,并加入了一定的民间说唱因子。使得该曲显得非常口语化,“亦庄亦谐,充满了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此外,刘瑶在《论赵季平民族音乐在红高粱中的运用》中指出,除了这三首歌曲外,赵季平先生在影片的结尾处还直接引用了当地的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通过两遍没有变化的吟唱,让影片大爱大恨的情感长久地停留在了人们的心间。
笔者在综述时发现,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三首歌曲时只考虑了其中借鉴的民歌元素,而童敏帆则在《以红高粱为例,论证民歌在电影中的作用》中直接将三首歌曲定义为西北民歌。而将其中的戏曲、民族打击乐器归为民歌中的地方性元素。
(二)民族器乐
对于民族器乐出神入化的运用,也是赵季平先生影视音乐作品的特点之一。这点在《红高粱》配乐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多数对《红高粱》进行研究的学者都承认,超常规的乐队配置是本片配乐的最大亮点之一。本片的配乐没有使用任何西洋乐器,只用了简单的几件中国民族吹打乐器——唢呐、笙和鼓。乐队编配采用了超常规的做法,三十只唢呐、四只笙加一架中国大箭鼓,多声部重叠,构筑出具有交响音乐特点的独特音响造型,在人的内心荡起了强烈的震撼。这一点在马波、项筱刚、朱裔文等人的作品中均有表述。
此外,项筱刚指出,《红高粱》中的配乐具有“经济性”或者说“精炼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他认为在本片中,器乐片段并不多,却贵在少而精。他通过电影中的“野合”片段具体说明了这一观点,并引入了“音团”概念。另一方面,他认为在某些场景的刻画中,赵季平先生使用的乐器其实很少,但效果却极佳。“一声低音大锣响起,紧随其后的是色彩陛打击乐器的刮奏声、小锣声、铙的渐弱浙慢的敲击声,几秒钟内、几件少得不能再少的打击乐器便营造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青杀口环境。”
而刘瑶则从唢呐和中国大鼓这两样民族乐器的特性出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中的一种,是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和嘹亮,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戏曲的伴奏中应用。而作为影片中出现的重要民族乐器,唢呐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和衬托人物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