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脆弱地区区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区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摘要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区域贫困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单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区域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在凝练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所遭遇到的区域外部性问题,即无约束条件下的消极外部性(环境影响)和限制开发条件下所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生态服务)。在国家区域协调战略下,由于区域外部性的客观存在,会使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利益失衡,即产业限制导致的发展权力剥夺,人口迁移导致的公共服务流失和承担生态服务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国家的政策取向,指出建立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迁移等具体的区域生态补偿途径展开讨论。
关键词 区域外部性;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006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11
在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生态脆弱地区)遍及全国,总面积达1.47×106km2,占到全部国土面积的15.3%,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态脆弱地区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具有强烈的“开发”冲动。当区域贫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耦合,由于“生态经济鸿沟”和“发展鸿沟”的客观存在,使得这些区域面临着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尖锐矛盾,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难题。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下,破解这一难题又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地理要素运动为载体的区域间的关联和作用会对不同行政一经济区域的区域利益产生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影响,并且并不因这种影响而承担成本或获取利益,也就产生“区域外部性”问题,区域外部性的客观存在使得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一个区域自身的问题,而必须重视区域外部作用的影响。对于我国面积广阔的生态脆弱地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以及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成本分担上存在不易克服的冲突。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区域外部性的视角去整理思路。因此,研究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总结克服外部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非常明显的。
1 生态脆弱地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核心问题
生态脆弱地区作为一种地域类型,是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在外界胁迫因素干扰下极易遭受损害并难以复原,且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逆向演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连续区域。
1.1生态脆弱地区的主要特征
生态脆弱地区相对于其它具有特定意义的区域系统,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1.1.1环境敏感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弱
生态脆弱地区的内部格局和生态结构大多具有先天缺陷,“扰动一响应”过程时间间隔很短,而且响应强度较强,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自我修复能力较弱。
一旦自然的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条件改变,系统迅速响应,趋向结构更简单,功能更单一的状态,胁迫压力释放后,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难以恢复胁迫前的状态。
1.1.2环境退化趋势明显
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水土流失加重等。在人类活动为主导作用的多重胁迫下,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退化,生态脆弱区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地表植被盖度降低土体结构受到破坏;环境容量降低,环境资源的再生能力消退。
1.1.3承栽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生态脆弱地区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环境系统的外部影响对于整体和其他区域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态脆弱地区大都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如农牧交错带、海岸带等,由于所处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对整体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具有特殊意义。其次,由于地理要素运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使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服务或环境影响会作用于其他区域,如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重要的湿地、风沙源地区等。
1.1.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差,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多是传统的粗放型模式,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并持续恶化,过垦、过牧、排放、污染等人类干扰的负面影响强烈,其所谋求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不具可持续性的。同时,受国家与地方财政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态脆弱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普遍很弱,大多属于“吃饭财政”,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的制约,在缺少外部推动的条件下,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
1.2生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