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 “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 点 字 词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乃: 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这里 作“在”讲。 卒:死。 文:碑文,整篇文章。 道:道路 。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 。 至:至多,最多 。 极:尽,尽情享受。 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 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 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也:句中语气词。 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观:观察、看。 得:能够。 夷:平坦。 相:帮助、辅佐,读xiàng。 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 悲:感叹、叹惜。 胜:尽 。 古 今 异 义 非常之观 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难句解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作文章。先说“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