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知而不行——朱熹论道德失败.pdfVIP

何以知而不行——朱熹论道德失败.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何以知而不行——朱熹论道德失败.pdf

【哲学百家】 ·总第519期· 何以知而不行? ——朱熹论道德失败 傅齐纨 摘要:道德失败,具体到朱熹的哲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朱熹提倡“知行合 一”的理想状态,但也承认现实中“知而不行”情况的存在。在朱熹看来,道德失败的原因可 归结为知之不足,也即“非真知”。 “真知”其实是一个包含实践性在内的概念。而常知之所 以没能达到真知,是因为知、情、欲等心理要素有缺陷,易受“私”的影响,从而在面对情境 时道德无力。这种道德无力是道德意志软弱的表现,意志软弱要为道德失败负首要责任,因而 避免道德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意志软弱。 关键词:真知;私;意志软弱;力行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1-0026—07 文章编号1003—6547(2016)I 本文第一部分将探讨朱熹对道德失败原因的概说,解释何谓“真知”。第二部分将进一步 解析未能达到真知的原因,通过对知、情、欲等心理要素分别探讨,将道德失败的关键点归 结为“私”与“志”的问题。第三部分将给出朱熹对于意志软弱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真知与常知异 朱熹认为,知与行本是一体的,在圣贤那里是全然合一的: “圣贤说知,便说行。” (《i吾类》卷九)…圣贤并不存在道德失败问题。道德失败是常人才有的问题,因为常人之知 不真,未能“知得极”,朱熹在钛学或问》中曾援引伊川“虎伤人之譬”来说明这一点: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 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 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 (《二程遗书》卷二上){21 在这一譬喻中,田夫之知与众人之知有别,众人所有的只是“常知”,只是表面性的、浅 知,非真知、深知;田夫所有的是“真知”,因曾被虎所伤,故而是有切身之感、实实在在 的知。毫无疑问,对同样一件事情或道理,三尺童子之知与沧桑老者之知是决然不同的,前 者之知多半是知识性的,而后者之知是历经磨练与生命合一的知,已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内在地包含了实践性,这种知才算得上“真知”。因此, “真知”并非一蹴而就,要获得 “真知”不能仅依靠知识性的认知,还要不断地依照认知来实践,知与行需要齐头并进。换 言之,就道德认知而言,仅仅有道德法则并不能算真正的道德认知,还必须不断地按照道德 认知来进行道德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认知。由此获得的“真知”内在地包含了实践 [作者简介]傅齐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圈2016 11期……………………@ ·总第519期· 【哲学百家】 性,认知会内化为一种行动能力,在面对道德情境时必然地要求发用行善,不可能知善而不 行善。也正因为其包含实践性,所以能对不按道德要求实践的后果予以正确评估。 “非真 知”则不然,因其不内在地包含实践性,也就缺乏对行动后果的正确评估,也就无法做出正 确的行动选择。 这种真知与常知的差别,在朱熹那里又被表述为知之“切”与“不切”的区别: “只争个知与不知,争个知得切与不切。且如人要做好事,到得见不好事,也似乎可做。 方要做好事,又似乎有个做不好事底心从后面牵转去,这只是知不切。” (《i吾类》卷九)n, “不切”即所知未能内化为行动能力,不能提供足够的道德动力,因而在面临道德情境 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如果“知得切”,就一定能行,不会 有“做不好事底心”。不但能行,而且“乐行”。 这两种知的差别,也可被视为认知程度的深、浅之别: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语 猢卷九)… “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绳二{勘十五)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