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看孟子的恻隐之心.pdf
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蔡蓁赵研妍: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看孟子的恻隐之心
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看孟子的恻隐之心+
蔡蓁赵研妍
摘要:孟子的恻隐之心概念日益受到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运用当代道
德心理学的概念资源可以发现,恻隐之心作为人性中最首要的善之端,既包括对他人痛
苦感到移情式的不安,也包括对他人的福祉怀有同情式的关切。对孟子恻隐之心的这种
解读也有助于澄清孟子和他在进化生物学领域中的当代支持者之间究竞存在哪些共鸣和
差异,以及孟子的理论可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道德心理学;恻隐之心;移情;同情
中图分类号:B222.5;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12.
0121-07
作者简介:蔡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研妍,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哲学
所助理研究员 (上海200241)
当代西方伦理学中有一种日益增强的趋势,即道德哲学家较之于几十年前越来越注重进化生
物学、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所具有的哲学意义。这些经验科学对人类的本质以及人类的道德心智
是如何发展并起作用的都给出了许多合理的解释。许多哲学家相信,即便鉴于休谟法则在“是”
与“应当”之间所做的区分,但是在建构规范伦理学模型和进行概念分析的时候,我们仍旧应
该参考并重视相关经验科学的研究成果,以保证这些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上建立起来的模型和概念
具有经验上的可靠性。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西方主流的规范伦理学理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
——都受到了来自于经验科学的挑战,被批评为过分强调了理性反思和不偏倚性在道德思维中的
地位,而忽视了情感、直觉以及一些自发的心理机制对道德所具有的重要性,因此这些规范伦理
学理论被应用于人类这种生物是缺乏心理学上的可靠性的。与此对照,作为第三种进路的美德伦
理学则因为强调人类的情感本质以及品格特征的习惯性养成而日益受到青睐。
在这种背景之下,通常被阐释为一种美德伦理学的儒家思想在最近几十年也受到了一些西方
哲学家和具有哲学敏感性的心理学家的关注。例如,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朗茨·
de
德·瓦尔(FransWaal)在他的《灵长类动物与哲学家》一书中,当论证移情在人类道德演
化过程中的根本重要性的时候,明确地支持孟子有关恻隐之心的观点,并给予这种观点以经验的
证据。哲学家史蒂芬·达沃尔(StephenDarwall)在讨论移情与同情之于道德的相关性时,也援
收稿日期:2016-08-05
m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进化论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BZX09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基于虚拟现实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哲学的超越”(项目编号:15ZDB016)的阶段性成果。
121
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蔡蓁赵研妍: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看孟子的恻隐之心
引了孟子对孺子入井的讨论。但另一方面,挑战与质疑也同时存在。例如,实验哲学家杰西·普
林茨(Jesse
Prinz)对以移情为基础的道德理论提出了批评,如移情缺乏驱动性力量,而且容易
受到偏见的影响,等等。由于孟子的道德理论恰好是以同情心的培养为基础,这就使得它似乎同
样受制于这些批评。面对最近在西方语境之中涌现出来的这些讨论,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当前道
德心理学中的概念资源来考察孟子的同情理论。不过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本文是在比较宽泛的意
义上将现代道德语言中的“同情”与孟子的“恻隐之心”对应起来,泛指一种由他人处境所激
发的共鸣式的情感反应,这种广义上的恻隐之心不仅包括对他人痛苦的伤痛反应,即严格意义上
的“恻隐”,也包括对他人困境的不忍情绪,即“不忍人之心”。①笔者试图论证,恻隐之心作
distress),也包括对
为人性中最首要的善之端,既包括对他人痛苦感到移情式的不安(empathic
concern)。对孟子恻隐之心的这种解读
他人的福祉(well—being)怀有同情式的关切(sympath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格致"到"科学"晚清学术体系的过渡与别择(1895-1905年).pdf
- 从"治学的道德"的角度看师德——读《高等教育哲学》有感.pdf
- 从"百川归海"到"河岸风光"--试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社会、文化史研究.pdf
- 从"科学"的定义看景观设计的学科定位.pdf
- 从"科学之科学"到"政策之科学".pdf
- 从"科学时代"到"技术创新时代".pdf
- 从"科学普及"到"公共科学服务体系".pdf
- 从"类存在物"及其生命实践看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基于与亚里士多德相关概念的比较.pdf
- 从"自然人"到"道德公民"——试论卢梭的道德教育观及现实启示.pdf
- 从"读者第一"到"读者权利"--论图书馆从道德主治走向法律主治.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