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amp;quot;科学普及amp;quot;到amp;quot;公共科学服务体系amp;quot;.pdf
2011年1月 社会科学家 Jan.’201l
(第l期,总第165期) SoCL~LSCⅡ£NTIST (No.1.GeneralNo.165)
【哲学与当今世界】
从“科学普及到“公共科学服务体系
黄婷1,邱德胜1,2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2.西南大学哲学系,重庆400715)
摘要:在我国,科普的内涵经历了从传统的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再到近几年流行的公共科
学服务体系这个逐渐广义化、全面化、系统化的过程。文章厘清了科普内涵的变化过程,指出由于我国多元科学文化
格局。科普的不同方式虽然产生时间有先后,但在空间上将长期共存,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公众的科学素养,
针对具体的情境采取具体的科普策略。
关键词: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公共科学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1)01卸129讲
20世纪以来,科普的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大的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
过程。在我国,现代科学是舶来品,这就意味着,国民 知识体系、社会意识形态之一【l】。这个定义就现在我们
对现代科学有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普遍过程,因此, 对科学的认识来说已经显得有些狭窄了,它特指产生
早期的科学普及主要着力点在于向民众普及科学知 于西方的近现代科学,即从哥自尼、伽利略以来西方
识。随着人们对科学认识的深入和科学在人们的生活 世界率先开始的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
中无所不在的影响,科普不再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这 映现实世界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么简单,致力于让民众全面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 这些知识体系对中国来说是外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
素养以使公众支持科学活动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应 中没有根基。由于近现代科学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
运而生。随着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深入和对公众科学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力量,极大增进了人们的福利,更
素养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人们对科学越了解,并不 兼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
一定越支持科学发展。因此,注重知识制造者、使用者 学习西方科学是一项急切而巨大的工程。从近现代科
和评价者多向互动的科学传播的概念成为传统科学 学传人中国的那时起,我国就一直面临着将科学遍布
普及的替代词,而科学普及成为科学传播体系中的一 到全社会,让全社会广泛接受科学的“科学普及”问题。
个层面。对科学传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开扩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引进
科学技术,但仅限于中体西用,对科学普及几无意识。
科学传播的方向、渠道、策略等。2007年,中央提出加
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 同治后设立各种教授“西学”的学校,其目的是传播科
会副主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传播普及研究中心 学知识,以期与西方国家工业和军队抗衡,这才慢慢
理事长徐善衍发表文章强调“要重视公共科学服务体 有了普及西学、改革教育,对人民进行科学教育和普
系建设”问题,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对 及的行动。清朝晚期的引进西学,限于非自愿地接受
科普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纵观科普认识的深化 科学技术知识,目的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富国
过程,可以发现对科学认识的逐渐全面的过程和科学 强兵”。这种功利性使得中国民众专注于接受科学知
与人们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 识,但忽略了科学方法、精神、思想的吸收,甚至经常
广义的科普工作的进行。 曲解和滥用科学方法、精神、思想。中华民国成立后,
除了政府的科普工作,民间的科普活动也开始兴盛。
1.传统的科学普及 但即使到了中华民国时期,科普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
救亡图存、不做“东亚病夫”。由此可见,中国的科普自
根据《辞海》的解释,科学是运用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