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程).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程)

2、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物质和触发机制的是  A、毁林开荒,营造宫殿  B、轮荒作业,破坏林草种源  C、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D、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D * *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太 行 山 长 城 秦 岭 日月山 一、位置和范围 34°N 40°N 100°E 115°E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起秦岭,北到长城。面积30万km2。 1、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山,南起秦岭,北到长城。面积30万km2。 2、现状:水土流失面积27万km2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有11万km2。 3、危害: 耕地——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单产降低 河流——泥沙入河,淤高河床 环境——生态恶化,诱发或加剧灾害发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⑴地理位置 1、自然原因(9.6%) 1.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2.从湿润向干旱过渡 3.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4.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地理要素交错 生态环境脆弱 ⑵土壤: ⑶气候: ⑷自然灾害: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受到流水侵蚀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地质灾害多发,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90.4%)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轮荒耕作 露天开矿 工程建设 破坏植被 农业垦荒 营造宫殿 伐木烧薪 战争 原有的生态环境遭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 人口增长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农作物产量下降 扩大荒地开垦面积 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课后总结: 一.水土流失极其危害 1.位置及范围 2.现状 3.危害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生态环境 耕地 河流 地理位置 土壤 降水 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破坏植被 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直接的因素是  A、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C 例题演练 ⑴. 填出图中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B、 C、 D、 汉江谷地 秦岭 渭河谷地 黄土高原 ⑵.D地区的地表覆盖物是______,是______ 堆积的结果。地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主要成因是____。 ⑶.D地区物质运动主要形式是_______,人为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 黄土 风力 沟谷发育(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 3、读右图,完成下面三题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合理利用土地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持水土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坚持“三结合”原则 合理开发,综合整治 具体措施——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 “保塬” 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田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护坡” 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陡坡育林育草。 “固沟” 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3、做好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 (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持水土 (四)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三)控制人口增长 (二)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和人为 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一、位置及范围 二、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土壤、 地形地质、气候、植被、水文 2、人为原因(主要):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持水土 (二)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三)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四)控制人口增长 课堂小结 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方法: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1) 将代表不同涵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B. 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C. 农林牧综合治理 D. 水土流失加重 E. 水土流失减轻 F. 毁林开荒 G. 粮食单产提高 (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促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