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清各时期香炉的款
香爐的製作歷代香爐製作以金、銀、銅、錫、陶、瓷、景泰藍,乃至玉、石、竹、木等為最多,銅中又有青銅、白銅、黃銅之分,其中以漢的銅陶香爐、唐的鎏金鎏銀香爐、宋的汝、官、哥、鈞、定窯香爐,永樂及宣德的銅香爐為最有名,而宣德的製作,舉全國之力,籌劃周詳,規模龐大,製作精美,為歷代之冠,今且以宣爐為例略述其梗概!(一)材料:使用暹羅國王刺迦滿靄所貢之風磨銅,另備赤金、白銀、紅銅、錫、番磠砂(染硃砂斑用)、紫排石(染萄葡斑用)、紫礦石(染棗斑用)、臙脂石(染桑堪斑用)、安瀾砂(磨光坯體用)、金絲礬(染蜡茶色用)、鴨嘴膽礬(染鸚羽綠腳地用)、晉礬(染谷色腳地用)、黃明礬(染蠟茶色腳地用)、白明礬(染各色腳地用)、寒水石(用法不詳)、水銀(鎏金、商金、鑠金用)、硃砂(染硃砂斑用)、石青(染石青斑用)、石綠(染石綠斑用)、銅錄(染綠色腳地用)、古墨(作黑漆古、蟹殼青用)、黃丹(染鉛古色腳地用)、硼砂(染水銀古腳地用)、方解石(作各色腳地用)、白蠟(作發光顏色用)、黃蠟(作蠟模坯用)、無名異(作青磁色用)、血竭(作朱紅斑色用)、赤石脂(作海棠紅腳地用)、雲南棋子(作瓷釉色用)、雲南料石(作瓷釉色用)等三十二種。(註:明.吳中〈宣德鼎彝譜〉卷二)(二)治煉:論者謂爐之美惡視銅質。宣廟鑄爐,時上問工以何法煉銅始精,工匠對以「六火,則現珠光寶色」,上為求其倍佳,而命煉十二火。實則一般煉劍僅用七火已可純青,此用十二火,據傳每斤銅得其精者才四兩(註:明.項子京〈宣爐博論〉)。此外,淬煉後復用赤炭鎔條於鋼鐵篩格上,取其熔液極清先滴下者用以為爐,至於存格上者則以製作他器,此為宣德製爐之所以得名。為了治煉,首批鑄爐就用去燃料煤炭及大櫟炭各八萬六千四百斤,磨光用楊木桴炭六百斤,光砂一千二百斤,大風箱二十具,大小鐵罐二萬餘個,技鑄局工匠、火夫、風箱夫、磨光匠等一百三十四人,自六月開爐起鑄至十一月止,用時約一五O天始就。第二批件數更多,費工費料更不在話下。銅質之高下視對錫、鉛之質量而定,尤其是鉛,宜淨宜嫩,有沙眼及頑硬者不取,蓋頑銅難以出水,沙眼多則少光澤。質色相合,銅鉛合宜,則質淨嫩,色多而光潤,但鉛太多則雜重,致銅色昏暗。清冒辟疆在其〈宣爐歌注〉云:「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形容近似。」愈煉則色愈內融,質愈外現,斯謂美矣!宣爐之合金本色有三種:仙桃色、秋葵色、栗殼色。而仙桃色為最,秋葵、栗殼色則又次之(註:明.項子京〈宣爐博論〉)(三)上皮色:古人論宣爐之價值首重款式、次及爐色。而爐色之迷人非徒外入,實乃自內出者,故於冰鑄之時不能不下藥水提洗。按生銅經煉仍不能發光,必經磠砂等藥附銅,得火入而能出,其理在引銅汁外現,不非以厚色掩蓋其本質。論者以為宣爐初鑄沿永樂爐法以仿宋燒斑,中年則掩銅質,用番磠浸擦薰洗,以顯露蠟茶本色;至末年本色盡顯,愈淡愈妙。新爐出冶,磨治滑熟,即上色藥,火功一氣而成,銅質佳者,往往金光璨爛矣!色皮的腳地各色用料已如前述,以青綠一色之製作為例,「取內庫損缺不完之三代古器,選其色之翠碧者椎之成末,以水銀法藥等和傾入洋銅汁內,與銅俱鎔,器成之後,復以青綠硃砂諸色,用安瀾砂化水銀為汁,調諸色塗抹爐身,令漏入猛火,次第敷炙,至于五次,則青綠之色沁入爐骨,復以白蠟鎔化,烘清爐鼎,擦以棕帚,揩以布帛,則內外青綠硃斑垤起,即以利刃剔之,亦不遽去,妙者可與三代漢魏之器無殊。」(註:明.項子京〈宣爐博論〉)爐皮裝飾多樣,有以真金鑠為泥,數次塗抹入銅內,以火炙成,稱為「滲金」,有三種:大片稱金片,成點者為點金;大小相間名雨雪點,既貴亦雅,所費不貲,實非民間所能仿。他如鎏金腹下為湧祥雲、鎏金口下為覆祥雲等等不一而足,要之須得質美火透,藥色盡退,精華在隱顯之間乃妙。至於金片作雲貼鑄之類,也是一法,終屬下乘。宣德年間製作宣爐之參與工匠百餘人,名字均能考察(註:明.吳中〈宣德鼎彝譜〉卷一)。(四)後代仿製:宣德以後歷朝均有仿造者,也有私家製作的,萬曆天啟年間京師(北京)學道及施家所造稱為北鑄;金陵(南京)甘家(甘文堂)所造稱為南鑄。另有蘇州蔡家所造稱為蘇鑄最富盛名。渠等雖因間有質高火到,款色俱佳者,但施家爐體多厚重,甘鑄多薄壁,常為鑒賞家所詬病,此外尚有周文甫、張鳴岐、王鳳江、胡文明、徐守素、王常、湯子祥、石叟等都是明代鑄銅名手,所製作品充斥市場,難怪明代末年,〈改過齋雜記〉謂:「宣德年鑄薰爐,海內所珍,今多贗物,真者百之一耳,市者一爐索數十金,卒難得其佳者」,可以明白。其後清初三代以後的官家香爐製作也仿宣爐,而私人如:胡四、蟹鉗、劉貞甫、劉學詩等人所鑄,質色尚佳,但乏明代之古樸莊重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