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对糖尿病认识的历史
人类对糖尿病认识的历史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数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糖尿病,但一直未弄清其发病原因。关于糖尿病的记载,最先见于中国、印度、埃及、罗马等国家,约有1000余年至数千年的历史。
(1)糖尿病研究的发展史:公元前1550年左右古埃及所写的医学教科书中,描述一种“尿量太多”情形。希腊医生阿利都斯(公元2世纪)观察发现患者的身体似乎被融解成尿液而慢慢消失了。公元前400年,印度的两位医生不但发现糖尿病患者尿中有甜味,而且注意到肥胖和糖尿病的关系,指出糖尿病可以世代相传,甚至发现本病包括两种类型,一种以消瘦、脱水、多尿和疲惫为特征,另一种表现为身材粗壮、贪食、肥胖。将近公元元年,罗马的两位医生又对本病作了描述,并命名为“diabetes me11itus”,即糖尿病,Diabetes的含义为外流、消耗,me1litus为蜜样或糖样的。1889年,两位国外学者首先报道以切除狗胰腺的方法,制造了实验性糖尿病模型,1901年,另一位学者注意到死于糖尿病的患者胰岛细胞发生了改变。因此,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制备能够矫治本病的胰腺浸液,但直到1921年,加拿大学者Banting和Best才在多伦多取得肯定的成功。6个月后,胰岛素就开始用于临床,明显延长患者的寿命。这在糖尿病研究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为了纪念胰岛素的发明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Banting的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确定每年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1936年长效胰岛素问世,20世纪60年代人工合成胰岛素取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科学家发现磺脲类药物具有降血糖作用,1955年该类药物也开始用于临床。从此开启医学史上对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2)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治疗、预防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我国医学家在疾病现象、性质或治疗方法等方面都积累大量的珍贵资料。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消渴病是指以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尿如脂如膏、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从《黄帝内经》开始,我国就有“消渴”的记载(《内经》称消渴为“消瘅”),对消渴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都分别进行了论述。在病因方面,认为“情志失调,过食肥甘”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的主要发病机制;在治疗方面提出消渴患者要控制饮食,并可根据脉象判断病情的预后。《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唐朝王焘在公元752年写成的《外台秘要?消渴门》和《古今灵验》中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已明确指出尿甜是消渴病的一个特征,同时又有多饮、多尿表现。这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描述完全一致。以服药后“得小便咸如常”为病恢复,说明当时以将小便有无甜味、服药后变化情况作为判断本病是否好转的标准。和西方医学相比较,我国古代医学更早地认识到消渴病患者尿中有糖,比起外国托马斯?威利斯发现尿甜要早1000多年。
(3)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辩证治疗:在中医学文献中常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进行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溲赤便秘;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泊脂,腰酸腿软,消瘦乏力。消渴病虽有上、中、下消之分,但临床表现也可错综互见。消渴病为热盛阴伤之病,祖国医学认为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燥热可以伤阴,阴伤又可加重燥热,两者恶性循环导致消渴病的发生。消渴病的发病部位主要表现在肺、胃、肾。本病日久则因阴津耗损,经脉失养,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甚至脏腑受损,很容易发生痛、疖、疽、耳聋、目盲、肢麻肢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恶心呕吐、水肿,偏瘫、昏迷等。所以中医认为在治疗上应该辨证分型,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与消渴病进行斗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先祖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仅以《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诸疾?渴门》来说,就记载有治疗消渴病的复方99方、单方137方,另外还有导引治疗方法5种。其他的散方则不计其数。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病的主要机制;提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也一斗”,认为肾气虚弱,阳气衰微,上不能蒸腾津液于肺,下不能气化达于膀胱,致开阖失职,故饮一斗,小便也一斗,后世谓之“下消”;“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对消渴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确切的描述。张仲景根据糖尿病不同症状,立三消辨证之法。辨明肺胃津伤、胃热、肾虚的病因病机,用人参白虎汤清泄肺胃,生津止渴,肾气丸补益肾气,阴阳双补助气化以治下消。上述辨证思维和用药方法,经2000多年临床验证,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主方,为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