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遗传复习

第六章 分子的遗传基础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②噬菌体的感染实验;③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 10基因概念的演化贯穿于遗传学的发展史 1. 孟德尔颗粒遗传因子: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指出遗传因子是控制性状的基本单位。 2. 基因概念的提出:1909年约翰逊提出基因概念。 3. 摩尔根染色体遗传学说:1910年,摩尔根等人建立染色体和基因为主体的经典的遗传学说。 包括: 1)基因象念珠一样,在染色体是呈直线排列。 2)基因是决定性状的功能单位,同时也是结构单位和突变单位,三位一体。 4. 基因与性状的相关性“一个基因一个酶” 1941年,Beadle和Tatum用X射线处理红色面包霉,使它的基因改变,再观察它的生物化学变化的改变。 5.遗传物质是DNA的证明: 1944年Avery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6.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 1953年, Watson 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1958年, Meseleon半保留复制 7.基因精细结构的分析: 1957年, Benzer对T4噬菌体突变型进行分析,发现基因是一个功能单位,在基因内部存在着很多可突变和重组的位点。 8.三联体密码的破译:1967年,核酸密码和蛋白质合成联系起来。 9.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完善: 沃森和克里克等人提出的“中心法则”,1970年Temin以在Rous肉瘤病毒内发现逆转录酶, 这一成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0. 操纵子学说: 法国Jacob和Monod提出了操纵子学说。根据基因功能把基因分为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操纵基因 ※11. 现代基因定义: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功能单位。 表现:重复序列、基因重叠、基因的不连续性、基因的移动性 第七章 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 1.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结构、数目);基因突变 2.染色体结构变异机理是“先断后接说”。 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1).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内:   .缺失:   .重复:   .倒位:(2).发生在二对同源染色体间:       易位: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二区三系 第五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 F因子(F-factor) 是一种质粒,又叫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它由3个区域组成: 1) 原点(origin):转移的起点 2) 配对区域(pairing region):与细菌染色体部分同源,可通过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3) 致育基因(fertility gene):使细菌具有感染力,其中有编码性纤毛的基因。 F 因子的三种状态:①.没有F因子,即F-;②.一个自主状态F因子,即F+;③.一个整合到自己染色体内的F因子,即Hfr。 F因子:F 因子偶尔在环出时不够准确,会携带出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这种因子称为F因子。 (二) 低频重组(Lfr):F+与F-之间的杂交只有F因子的转移,因此尽管F因子的转移频率很 高,但是供受体细菌染色体的重组频率却很低,约为10-7,因此F+品系称为低频重组品系(菌株)。 高频重组: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F+→HFr细胞),其繁殖与细菌染色体同步进行。此时,细菌基因的重组频率大大增加,因此染色体上整合有F因子的菌株称为HFr菌株。 (三) Hfr的F因子转移特点:(1)F整合后呈线状;(2)转移起点0位于中间;(3)先转移F因子的一部分,F因子的后面部分最后转移 细菌的交换和重组的特点 1)F-受体很少得到完整的F因子,因此大多数重组子仍为F-。只有整条Hfr染色体都转移时,F-才能得到完整F因子, 变成F+/Hfr。 2)只有偶数次交换才能产生平衡的重组子。重组子只有一种类型,不会出现相反的重组子。所以细菌的交换不是一个交互过程,而是单向的。 F’因子使细菌带有某些突出的特点: F′因子以极高的比率转移它的基因,如同F +细菌以极高的比率转移它的F +因子一样;第二,F′因子有极高的自然整合率,而且整合在一定的座位上.∵携带与细菌染色体一样的同源区段;而正常F因子可在不同座位整合。 (四) ?F因子的相互转换 1)F因子是一种质粒,有游离态F因子的细胞为F+,没有F因子的细胞为F-,当F+×F-杂交时,F因子供体进入受体细胞,使F-变成F+,但染色体基因很少转移。 2)Hfr细菌中含有结合态的F因子,此时的F因子是与染色体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遗传。Hfr×F-中,染色体基因转移频率很高,但F因子转移频率很低。 3)F’因子是一种质粒,是由F因子和部分染色体基因一起形成的环状质粒。F’×F-中,使F-变成F+,而且也使所携带的染色体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4)F因子当与细菌染色体通过单交换而整合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